松弛与有机控制

二、松弛与有机控制

松弛与有机控制是演员表演时必须具备的素质。“心理—形体”上的松弛自如及控制有度是演员需要的良好创作状态,但这种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每个演员的天赋和悟性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实现对自身的掌握、控制与运用,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而这恰恰是进行松弛与有机控制练习的目的。

紧张是演员表演的天敌,无论存在于内心或展现在形体上,还是呈现在整体或局部中,都会影响演员正常的表演状态,甚至会导致表演上的畸形发展。演员身体上的紧张是最容易出现也是最常见到的。有时紧张会使演员站着或者坐着时不由自主地抖动双腿,还会使平时走路姿态很好的人两腿僵硬得迈不开步子,胳膊都伸不出来,手都在摇晃,手指还会痉挛似的有节奏地抽动。面部肌肉紧张,不仅不能使演员生动地表达出内心的活动与情感,甚至会使其五官移位、哭笑不得、表情滑稽。眼睛总是盯不住所看的物体,或者是眼瞪如牛、眼球突出,那么无疑是眼睛紧张。演员发声部位紧张,会使声音变质、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不会说“人话”。总之,任何形体上的紧张都是对演员表演的束缚,使其难以表现真实有机的内心活动和人物的自我感觉。当然,形体紧张也是心理紧张的表现。心理的极度紧张更会使演员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甚至喘不过气来,不知道要说什么,忘了该做什么,连表演都无法进行下去。更可怕的是,紧张会使演员走入误区。有人会把全身心紧张的“较劲”错认为舞台热情,也有人会把歇斯底里的紧张错认为激情迸发。

紧张使演员寸步难行,甚至使演员不知道什么是舞台、什么是真实。总之,紧张是演员的极大障碍,不克服它的话不可能获得正确、良好的表演状态。拥有集中的注意力可以帮助演员获得松弛的表演状态。然而,这远远不够。演员要不断地认识紧张、战胜紧张,必须具备与紧张斗争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通过练习培养的松弛与有机控制的能力。松弛不是松懈,有机控制不是紧张。松弛和有机控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演员的整个表演创作过程中。

1.警察捉贼练习

利用方块积木或长条凳搭成两座并排摆放的独木桥,桥长三米左右,两桥间的距离在2米至2.5米之间。练习开始前,教师挑选出一名反应快、动作敏捷、体能好的学生扮演警察。警察的活动范围是两桥之间的区域。

警察的任务是捉拿经过桥上逃走的贼。其余学生分为两队,分别按顺序站在桥头,他们扮演准备从警察身边逃脱的群贼。

练习规定:贼只要有一只脚踏在桥面上,无论是上桥时还是下桥时,被警察拍打到都算被捉住。如果贼跳下桥时双脚还没有落地且在空中被警察拍打到,或者中途自己掉下桥来,或者正在桥面上行走被拍打到,这些情况均属于贼被警察抓捕。

练习提醒:在过桥时两队同伴要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的作用,在自己抓住逃跑时机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为另一名过桥的同伴创造机会,争取在灵活、快速、有效的互相帮助下,双方都逃过警察的抓捕,顺利过桥。

在第一轮练习完成后,即两队学生都已经过桥时,警察有权在被抓到的贼中挑选一名“接班人”,接替他(她)的职责。第二轮练习开始,如果这名新警察一个贼也没捉到,那他(她)只好自己继任。

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得到注意力、控制力、判断力与反应力等诸多素质的综合训练。

2.穿梭练习

学生站成内外两圈,两圈之间的距离稍远些,最好不少于两米,两人之间也要有一臂的距离。在两圈的圆心,教师应划定并标明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圈作为中心区。

练习规定:在教师的口令下开始时,里圈学生要迅速转身向外圈方向走去,外圈学生向中心区走去,里圈学生到达外圈位置后也要马上转身走向中心区。学生到达中心区时应抓紧时机穿越而过,实在没有机会且难以穿越时也可转身往回走,到达外圈位置后转头再次穿越。总之,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使自己多次顺利通过中心区是每名学生不断争取的目标。

学生在走动的过程中不得与别人发生碰撞,要敏锐地观察自己周围客观环境的变动,控制、掌握自己的形体变化,机敏地躲闪,灵活地寻找空隙并迅速穿梭。发生碰撞的学生在练习结束后要一起受罚。顺利穿越次数最多的学生可谈谈体会。

练习过程中,教师会用口令或击掌声来控制学生行走的速度,并且尽可能地不断变化。

3.被踹击练习

学生五六个人一组(视场地大小也可增减)围成圆圈,按同一方向自然行走。学生也可站成横排,练习时来回走动。

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突然踹击。针对被踹击部位的受力点、力度,以及自身“心理—形体”的变化,学生应瞬间做出反应并想办法体现出来。

(1)背后被踹击:左肩、右肩、后背、后腰、臀部、腿窝(膝盖背面)、后脑勺等。

(2)前面被踹击:脑门、左腮帮、右腮帮、前胸、腹部等。

此练习训练学生的形体控制力与表现力。要求学生认真、投入,展开想象,捕捉形同身受之感。为达到练习效果,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所能承受范围内最大强度的踹击力度。

4.提线木偶练习

教师根据地毯面积,让学生分组进行。学生在地毯两边面对面各站一排,每名学生之间保持两臂的距离。学生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闭目自然站立,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提前排除多余的紧张。

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提线木偶,身体各关节都装有提线,教师就是提线人。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依次展开以下想象并做出动作:自己肋部的线被慢慢提起,上臂与肩齐平。手腕的线被提起,小臂与大臂成直角。十个指尖的线被提起,手指伸直;指尖的线继续向上提,两臂完全伸直;继续向上提线,脚跟抬起。这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自己的手臂越伸越长,伸出了屋顶,穿过了楼层,伸向了天空。白云从指间飘过,阳光照在手上,让人感觉暖暖的。一架飞机从你手边飞过,客舱窗户里有旅客在惊奇地望着你的手,过了一会儿飞机远去了……这时,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开始逐步放松手指、手腕、肘部的提线,恢复站立的状态。想象继续:教师放松了学生头顶的提线,由于头的下垂与重量的带动,从颈椎开始,学生脊椎骨一节一节地放松,直到上身完全垂下来。然后,学生继续想象放松臀部、膝盖、脚腕的提线,这时身体迅速且松弛地躺倒在地毯上。静卧片刻,教师可让学生什么都不要想,只是注意听自己的呼吸声,也可让学生仔细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声响,并在松弛的状态下随时给老师以回答。

然后,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想象自己的脚腕、膝盖、臀部、脊椎的线,按由下至上的顺序被提起,并恢复成自然站立的姿态,方向不限。此时,学生可以睁开眼睛。一组学生完成练习后再换组进行。

教师下指令的速度不会过快,对放松过程与情境的想象会一步步提出要求,并给予学生具体的检查和纠正。总之,要使学生确有体会和感受。

5.雕塑练习

根据排演室地毯的面积,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练习①

练习要求:学生自然侧卧在地毯上,面向左或右,睁着眼睛,分阶段地完成起身动作。如跪(单、双腿都可)、屈腿、直腿、抬腿、伸臂等。在完成每个阶段的动作并进行动作转换时,学生都要分解、停顿,每个阶段中至少要有两次变化。

教师可用哨声或击掌声来指挥学生完成动作或停顿。学生所做的形体动作应尽量舒展、鲜明,有张力、造型感;动作要跟着感觉走,并注意停顿时自己的心理感受与变化。停顿应不少于十次,教师也不必硬性规定次数,有的学生可能停顿次数稍微多一些,因此学生不需要同时结束练习。

练习结束后,学生们可谈谈形体变化所带来的内心感受,也可以个别学生停顿时的形体状态为例进行讨论。

练习②

开始同练习①。不同的是在起身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几名学生暂时停顿并保持姿态,待其他学生完成后,让大家都来观察和琢磨这几名学生的定格姿态,并展开思考与感觉。片刻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在老师的哨声中一个一个站在这些学生身旁,摆出自己的静态造型与之呼应。最后,所有学生形成群像。

关于提前停顿的几名学生,每个人应形体动作鲜明,能表达一定的心理状态,体现出一定的美感。群像要有整体感,能体现一定的立意与内涵。练习完成时,学生可以对每件作品进行评议。练习结束后,教师可留作业,让学生完成两人或多人的雕塑练习,要求有鲜明、准确的形体动作(可使用道具、服饰,也可改变自己,如扮作动物等),共同摆成有立意、有新鲜感、有美感、有想象力、有感染力的雕塑。

雕塑不是照片。雕塑练习要求学生利用形体和瞬间凝固的姿态来创造人物形象。

6.形体变形与节奏变化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每组六至八人。首先,第一组学生面向内围圈站好,彼此之间相距一臂以上的距离。其次,在教师的指令下,第二组学生一对一地站到第一组学生面前。练习要求:第二组学生在观察与感觉的基础上去改变第一组学生的形体姿态,力求大而细致,完成时的姿态要让第一组学生还能够走动得起来。第一组学生应全身心放松,认真听从第二组学生的安排,并控制住改变的姿态。

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形体姿态改变后,第二组学生退出圈外。此时,第一组学生应控制住改变后的形体姿态,在音乐的伴奏中行走,随着乐曲节奏的变化改变步伐的节拍。一组学生完成后换另一组进行,各组间可有不同的交替组合顺序。总之,每名学生都应得到被改变与改变别人的练习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松弛与有机控制的切实体会。

7.怪脸走马灯练习

练习分组进行。教室内要放置一个三连景片。学生统一站到景片后面,分别站在景片的两侧。

练习要求:首先,一侧的一名学生走出,去把另一侧的一名学生喊出来。其次,被喊出的学生再去对面喊另一名学生,如此往返进行。在每个人走动的过程中,要求他(她)不但要五官变形地做怪脸,而且相应地要做出和谐统一的形体动作,走动中可以自如地发出声音,但不能有语音。当他(她)快走到另一侧景片时,要用动作和声音来提示景片后面的那名学生出场。

当那名学生走出,他们相见后,他(她)就可以到景片后面去了。练习中,学生应注意不要故意装痴犯傻、逗弄取悦或做怪相,要真正以怪脸为核心去寻找形体感觉,产生有机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心理—形体”的自然统一。

8.傻瓜练习

学生围圈站立,练习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教师随心所欲地做出大幅度的夸张变形甚至可笑的形体动作,并发出相适应的声音,在圈内无拘无束地走着。

当他(她)想好一个形体动作时,就选中一个对象并站在对方面前,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让对方模仿。等对方模仿完成后就可点头通过,并与对方互换位置,自己也立即停止动作。被选中的对象走入圈中后,从模仿动作开始,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变化、发展,待形成固定的形体动作后,就去找另一个对象,再让新的对象模仿、替换他(她)。新的对象继续发展、变化,直到创造出自己的新动作,再去选择新的目标。按此顺序,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尝试摆脱羞涩和顾虑,放开胆量释放自己。动作来源于感觉和欲望,要随心所欲,要带着自娱与自信。不要做舞蹈、武术、拳击等动作。

这个练习对学生心理和形体的解放很有作用。

9.搬动重物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最好五六个人,分散站好。

练习要求:每名学生想象自己在搬一个厚重的、实在的物体,最好是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的。搬运的方式有抱、背、举、拖、拉、拽等。根据想象中物体的重量,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搬动、往哪里搬,走动的方向自由。

练习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使用语言、拍掌声、敲击声等,来训练学生对形体动作与步伐的控制,也可提出一些情境上的变化和要求,如上楼梯、上坡,加快脚步、慢步挪动等。

练习中,学生应认真学习掌握形体、肌肉和步伐的控制,体验搬动过程中用力的感觉。教师也要设法及时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纠正。练习内容还可包括重物传递、集体搬运等。

10.发力练习

根据室内地毯的面积,安排每组学生的人数。

一开始,学生全身放松地侧卧在地毯上,教师可以统一规定方向,如左侧或右侧,并同时让一名学生担任钢琴的按键工作

练习要求:当第一声钢琴的强重音响起时,学生应从内心发力,全身包括面部肌肉、五官等用力向外伸展,力量要达到指尖,并要一次性达到最大强度,最后控制住这种“张牙舞爪”的状态。当第二声钢琴的强重音响起时,学生转向另一面侧卧,全身放松。当第三声钢琴的强重音响起时,学生身心向内发力,在内部力量的控制下,用内劲收缩形体和五官,身体不要抱团,手指不要握拳,要感觉到全身在发力并控制住这种状态。当第四声钢琴的强重音响起时,学生再次转身向另一面侧卧,全身放松。当第五声钢琴的强重音响起时,学生进行形体动作的伸展或控制。按此做法,反复进行练习。一组学生完成后再换另一组进行。

练习中,学生应注意不要刻意摆姿势,一定要是从内心发力从而自然形成的状态。学生的心理与形体都处于高度的控制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检查和纠正。

练习中的钢琴声要重、要响,是低音组发出的声音,当然也可以敲击物体发出强重的混声。重音与重音之间不要连接太紧,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掌握和控制的时间。因此,按键或敲击可由教师来指挥。

综合训练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