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在戏剧与电影中的不同传达方式
各类艺术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传达方式,其目的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讲:“一切艺术传达手法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让欣赏者自觉地接受作品所给予的感染和影响。”[33]戏剧和电影是两类不同的艺术,它们在时空的运用上、在传达方式上就存在着差异。
首先来谈谈戏剧表演的传达方式。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进行表演的艺术,创造的结果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员与观众之间有着活生生的交流,演员每演一次就是一次重新创作。就是说,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同步的,即演员表演的同时就进行着传达,这是戏剧表演的传达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因此,演员和观众是戏剧最根本的构成要素。俄国著名导演、演员和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曾说:“一旦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有了反应,剧院就开始存在。”[34]这一直接的传达方式使演员的表演通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即时传递出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可以说,戏剧表演的传达方式具有能动作用。
戏剧直接呈现在舞台上,对于观众来说,这是整体的欣赏、主动的选择,这是戏剧表演传达方式的又一特点。演员只要上台表演,观众都看得见,而且是愿意看谁就看谁。正因为这一特点的存在,所以在某些表演的时刻,可以通过很多戏剧手段,诸如演员的鲜明体现、突出的舞台调度或音乐、特效、灯光、旁白、独白等,来达到强化传达效果的目的。
戏剧表演对于观众来说是单视点、单方位、有距离的欣赏。观众看戏都是对号入座,固定在一个座位上;有些实验演出会让观众跟着表演区的移动而挪动自己的位置,有时演出中会邀请观众一起参加创作;小剧场戏剧或环境戏剧等会缩小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然而,无论怎样做,也没有彻底改变观众在欣赏时刻的单视点、单方位、有距离的状态,这也成为戏剧表演传达方式的另一特点。
其次来看看电影表演的传达方式。
电影演员并不是当众进行角色创造,而是面对摄影机进行表演。电影演员的表演被拍摄记录在胶片等介质上,然后经过蒙太奇技巧的剪辑、后期制作,最后通过拷贝放映呈现给观众。通过画面,观众才欣赏到经过技术制作和艺术加工的电影演员的表演。也就是说,电影中的表演是通过媒介的层层传达才与观众见面的。
此外,电影表演不给观众以选择的自由,只给看镜头中的内容。它已经突出了要展示给观众的东西。电影可以把人物最微细的情感、心理活动加以放大,再推到观众的面前。这种无法选择的、强制性的传达方式是电影表演传达方式的一个特点。
由于记录表演的摄影机具有可移动性和透视性,所以电影表演不存在传达距离远的缺点,观众甚至还可以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欣赏,看到演员在最难以呈现的,甚至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空间里的表演。演员对角色最细微、深邃的体现,都会清晰地传达到观众眼前。电影表演的这种无距离、透视性、多方位、多视角的传达方式,既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越性。
对表演在戏剧和电影中不同传达方式进行比较与认识,目的在于熟悉它们各自的特点,使表演适应其传达方式的需要。演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能动地掌握和运用戏剧和电影的传达方式,从而能更好地、游刃有余地展示自身表演的魅力。
【注释】
[1]托波尔科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M].文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163.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M].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28.
[3]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1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231.
[4]B.C.哥格兰,管蠡.演员的双重人格[J].世界电影,1957(05):75.
[5]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张黎,景岱灵,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76.
[6]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
[7]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2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35.
[8]张仁里.启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八〇班教学手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4.
[10]格·尼·古里叶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138.
[11]于是之.情泉:于是之散文随笔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103.
[12]于是之.情泉:于是之散文随笔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103-104.
[1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M].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30.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15]阿·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M].朱智贤,龙叔修,张世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23.
[16]转引自简平.王朝闻全集:第八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339.
[17]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1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80.
[19]老舍.出口成章:论文学语言及其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53.
[20]超尘,鸥洋.和中学生谈美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25.
[21]李尔葳.中国美人巩俐[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28-129.
[2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3卷: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265.
[23]王宏韬,杨景辉.演员于是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181.
[24]王宏韬,杨景辉.演员于是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187.
[25]孙维善等.导演艺术探讨: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J].戏剧艺术,1980(01):69.
[26]转引自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2.
[27]周慕莲.周慕莲舞台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142.
[28]王宏韬,杨景辉.演员于是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217.
[29]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研究资料》编辑组.攻坚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330.
[30]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64.
[31]金山.在赵丹表演艺术讨论会上的发言[C]//金山.金山戏剧论文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91.
[3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4.
[3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0.
[34]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戏剧观争鸣集: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