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力

一、注意力

具有积极、连贯且持续发展的注意力,是一个演员进行表演创作的基础,是表演创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演员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刻会自觉地去注意某个对象,知道应该看什么、做什么;也时刻会不自觉地被某个对象吸引,注意力自然地跟了过去。这是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本能,也是生活中的常态,是不需要经过特意训练的。可是,注意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却截然不同。演员是在虚构、假定的情境中当众进行表演的,这是表演艺术的特殊性。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演绎角色会使初学者茫然且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表演上。由此往往会出现紧张、慌乱、笑场、麻木、杂念丛生以至于表演不下去的状态。这一困难如何克服?那就需要演员具有表演创作专业在注意力上的专业素质。

演员在表演创作中的注意力是受意识支配的。也就是说,注意力的掌握与调动不在外因、不在客体,而在演员本身。演员要有意识地从心理到形体,都集中在表演创作中,排除自己头脑中的杂念,避免舞台以外事物对注意力的分散,把注意力沉浸于表演创作的环境里,关注表演创作的对象,做到真的去听、去看、去感觉、去思考,并随着戏剧情境的发展而连贯不断地进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员的表演具有真实性和有机性。因此,表演中具备对舞台事物积极专注的注意力是对一个演员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其一是行动的注意。演员的注意力不是僵化的、凝固的,而是变化的、行动的。演员要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上,相信它、接受它,必须对它提出要求,对它产生行动的欲望及行为。演员的注意力只有被对象紧紧地抓住了,与它们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演员才能真正集中到创作中,真正摆脱杂念及舞台以外的事物。演员要为对象设置诱人的行动目的,这样对象才有吸引力,对象才真正有力量来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注意力引起行动,行动控制注意力。注意力和行动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滚动推进。只有把握注意力的行动性,才能够在表演创作中真正地执行行动。

其二是感性的注意。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如何能被注意的对象紧紧地吸引住,并对它产生强烈的行动欲望呢?这必须依靠有魔力的假使和动人的想象力来改造对象、改造注意力。对象要在虚构的情境中变得鲜活,更具吸引力,注意力要杜绝理性和僵化。演员要调动“心理—形体”的感觉,全身心倾注在创作上。只有这种感性的注意才会使演员对对象产生真正的兴趣,才会打开演员的身心,引发真情实感。

演员的注意力要怎样获得?怎样掌握?必须“借助有系统的练习,学会把注意力保持在舞台上”[1]。初学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进行训练。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游戏性质的练习,让学生对注意力这一素质有初步认识和把握。首先,游戏性质的练习使学生摆脱了“我在表演”的思想束缚与紧张感,玩起来积极专注,有兴趣;其次,游戏性质的练习的目标明确,使学生有很强的行动性;最后,游戏性质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始终充溢着热情和快乐。从游戏性质的练习入手,不强制、无障碍,自觉、自愿参与和进行。

在注意力的练习中,我们应要求,甚至强制要求自己认真关注对象,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思考,逐渐培养和掌握注意力这一创作素质,这样可成为演员下意识的创作能力。演员只有具备了注意力这一素质,才能有松弛的表演状态。

1.错位练习

学生面向教师站立。练习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切行为要与教师的指令相反:位置、方向相反,动作、指示、表情相反。如规定说眼指耳、说鼻指嘴、说额头指下巴、说左脸指右脸、说左手伸右手、说左腿抬右腿等。再如蹲为站、左转为右转、左看为右看、仰头为低头、与左边人握手为与右边人握手、抱左腿为抱右腿、跳起为坐下、前进为后退、闭眼为瞪眼、沉默为喊叫、笑为哭、大哭为大笑等。要求学生对老师的指令反应迅速、果断,行为准确、鲜明。有的要用手指,有的要发出声音、做出表情,有的要完成动作。在教师未发出下一个指令前,学生需保持原行为的定格姿态。

教师的指令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富有节奏的变化与带动性。

2.呼唤练习

根据练习的进展,这一练习在不同时期的做法和要求有些差异,故分为练习①和练习②。

练习①

首先,学生面对面排成两队,相互记住对方。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哨声中散开并随意跑动,也可以唱歌、喊号、说笑。当教师的哨声再次响起时,全体同学原地站定,教师届时也已经拍打了某个同学。这时,被拍到的学生要立即找到并用手指向自己的对方,并用最大的声音(单音,不能用语言)来呼唤他(她),被呼唤的学生马上要用与他(她)不重复的声音来回应。然后,回应的学生又要立即改变声音转去呼唤别人,另一位同学答应后,再用另一种声音去呼喊与自己原搭配的学生。这位学生回应后,再去任意呼喊别人。适时教师的哨声又起,学生们又立刻跑动起来。在教师哨声的指挥下,练习依此方式在迅速传递的且不间断的呼唤与回应中进行。

教师应明确规定,呼唤与回应的同学一定要用单音,如咳、嘿、喂、呀、啊、哎、哇、啪、咿、呦、吆、嗨、啦、嘞等,不能用语言;还要规定每一对学生的呼唤与回应不能用同样的声音,一定要变换,在练习过程中力求不去重复自己与别人。教师更要强调在呼应中,声音和形体动作都要体现出内心的热忱与欲望。“我叫你呐!”“我听见啦!”“我特高兴!”学生的声音都要饱含并传达出潜在的心意,因此声音不仅要响亮而且要拉长一些,形体动作也要鲜明、准确、有力、迅速。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反应敏捷。呼唤与回应过程中不要出现间歇、停顿的状况。声音不要“落地”,要形成此起彼伏的“接力”。

教师不仅在练习之前,也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明确与提示要求,以保证练习的正确、有序。教师要注意掌握好练习的节奏,要不断调动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练习应在热烈、兴奋、紧张、有趣的氛围中进行。

练习②

做法、要求与练习①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学生不必两人结成一组相互记住对方,因此也就不存在必须先呼应对方的要求。呼唤的学生完全凭感觉快速做出反应,愿意叫谁就叫谁。被叫到的学生也不必先回应再去呼喊别人,可直接变换声音去叫新的目标。练习以这种呼唤的方式快速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要高度集中于呼唤对象的转移和流动上,而且要时刻处在准备接应、进行传递的状态。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去呼唤距离自己远一点的同学,这对声音的回响、音量的放大及形体动作的清晰与鲜明是更有利的。

此练习也适用于本章“第五节交流与适应”的练习环节。

3.观察与记忆练习

此练习适合学生之间尚不熟悉的情况。

每两人结成一对,相距1.5米至2米,面对面站立。

教师限定学生在30秒内相互认真观察对方,记住对方从发型、头饰、服装、鞋子、饰物到五官、神态、肤色、气质等的特征,到时间后转身背靠背站立,分别说出各自观察到的对方的特征。老师还可补充提问:①他(她)身上的什么特点使你一下子就记住了?②他(她)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③你要是导演的话,你会让他(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等等。

此练习在训练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使学生领悟到,演员对人和事物的观察不是如同在商店里看服装模特一样“见物不见人”,而是要由表及里地去揣摩人。学生既要接受客观给予的信息与刺激,又要用心地去感受客观本身。

4.猜领袖练习

一名学生做猜者,暂时到教室外面去,其他学生围成圆圈并推举一人为领袖。要求: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始终紧跟领袖,保持与领袖的动作一致,同时保护领袖不被暴露。领袖则要在猜者搜寻的目光下抓到一切可乘之机,机智地、巧妙地带领大家变换动作。当然,领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在大家与领袖的动作整齐一致后,可把猜者请入圈内并让其站在中心,开始游戏。

领袖被猜中的话,他(她)就被罚去做猜者,也可等游戏结束后再受罚。猜错了的猜者最后也要一并挨罚。调整了新的猜者和领袖后,练习继续。视情况也可设置两名猜者,提高对玩家的要求和练习难度。

5.传话练习

学生分为若干队,每队十人左右。教师将写有同一句话的字条,分别让各队最后一名学生背熟,然后,在教师的口令下各队开始进行传话练习。每队学生一个一个地将话悄悄向前传,不能让另外一队听到。各队最后听到这句话的学生要分别向教师举手示意。教师以先后顺序让他们当场说出内容。迅速、准确、无误的队是胜利方,失败的队则要根据胜利方的要求受罚。传递的字条最好是既不太熟悉又不蹩脚的话,长短要适中。例如:

长久的欢乐使人年轻,就算是最短的欢笑也会增添你的勇气。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以心发现心。

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时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学问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财产,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学问也跟着我们一起。

明智的人绝不会坐下来为失败哀号,他们一定会乐观地寻找方法加以挽救。

6.007枪战练习

十余人为一组,围圈站立,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练习由一名学生开始,每名学生按顺序代表一个数字,三名学生分别喊出“0”“0”“7”。喊“7”的学生马上做出开枪的手势,选择一名学生为目标,喊出一声“啪”并假装开枪射中目标。此刻,被射中的学生不要做出任何反应并保持原地不动,位于其左右的两名学生分别高举双手并跳起,发出被射中的“啊”声。最后,被射中的学生马上喊出数字“0”,其余两名学生分别喊出“0”与“7”。喊“7”的学生又马上摆好开枪的手势……依照这一流程,练习继续进行下去。

在紧张与迅速的变化中,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7.寻找“杀手”练习

学生围圈坐在地上。教师按照学生人数准备好红、黑两种颜色的扑克牌,红牌与黑牌的比例以1∶1为好。学生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每人拿到发给自己的一张牌,然后闭上眼睛并抱腿、埋头。此时,教师宣布拿到黑牌的学生是“杀手”。“杀手”可以睁眼,起身准备行动。“杀手”选择了目标后开始“作案”,把对方轻轻推倒在地,然后迅速回到原地坐好。此时,教师让所有学生睁开眼睛,并让“被害者”去寻找各自的“杀手”。“被害者”认定是谁就站到对方身后。

练习结束时,被找到的“杀手”和找错人的“受害者”要一起受罚。

该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锻炼了他们察言观色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