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的展示包含行动与感觉的创造
一个真实、有活力的人物形象的展示,不仅包含着人物有机的行动过程的创造,而且包含着人物生动的感觉过程的创造。感觉是人物的“神韵”,是人物内与外的“结晶”。没有感觉的人物是无生机的、干瘪的,而感觉又依赖人物的行动得以实现,没有人物的行动也就没有感觉。因此,演员创造角色就是创造人物的行动与感觉。
例如,美国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影片《紫苑草》中扮演海伦。海伦是一个住在贫民窟里穷困失意的女人,最后死在一家低级小旅馆里。拍这场戏前,梅丽尔·斯特里普抱着一大袋冰块半个多小时,冻得脸青唇白,她在体验海伦陷入极度昏迷而死去时的“心理—形体”的感觉。她对人物感觉逼真的追求令导演惊叹:“瞧,这才是真正的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非常注重人物感觉的创造,这使她所扮演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无比鲜活。
又如,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谈到在话剧《茶馆》第三幕中三个老头撒纸钱的片段时说:“王利发在这个片断里有对旧制度的控诉,有对自己的谴责,而且这控诉和谴责又是在他自尽的决心已定之后。怎么演?控诉、自我批判,再加上向老友们的诀别,这些内容加在一起还不能演成一场低沉压抑、苦不堪言的戏啊!仔细研究一下王利发这个人吧。此时此刻,他有一个隐蔽着的感情,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他一辈子思想最解放的时刻:他用不着再向人请安、作揖、赔笑脸了,再无须讨什么人的喜欢了,对于自己的房东,甚至可以加以奚落了,自己也敢于坦然说出自己的不是,并指名道姓地骂国民党了。这时候,他感到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过的痛快。这个片断至王利发上吊自尽,是一段悲剧,但同样不能直接演那个‘悲’。认真研究人物和生活本身的逻辑,便会找到新鲜的色彩,使这场戏显得曲折一些,含蓄一些,因此也就可能更感人一些。”[12]是的,王利发觉得自己非死不可时,落魄的常四爷、秦二爷来了,他们的相聚使王利发在临死之前享受到这辈子没有享受过的心理上的快乐。他们像小孩过家家似的撒纸钱,自己祭奠自己。想到自己的结局,他们感觉到那么莫名其妙和可乐,都笑出了眼泪。王利发连笑都带着自我嘲讽,他指名骂国民党,当面奚落老房东,什么都不在乎了,真是痛快至极。这是王利发从没有过的大解放、大享受!等常四爷、秦二爷两位走了之后,王利发从地上再捡几张纸钱,给自己再撒一下,聊以自慰。然后,他拿起腰带上吊去了。在人物告别人世、苦中作乐的行动过程里,演员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行为方式创造并传达出生动的人物感觉,使这个没有演悲剧的悲剧人物有着更摄人心魄的震撼力。
只有包含行动与感觉的人物创造,才会给人以真实感和立体感。戏剧表演由于舞台的要求,有时需要整体性、大线条地创造并传达人物的行动和感觉,电影表演则更强调感觉的细节传达,但从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讲,两者之间其实是共通的。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电影表演,对人物行动和感觉的追求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