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场上的无产者

网球场上的无产者

风格是文学概念,是句法。科学也谈风格,这里不存在句法,而是方式方法。体育也谈风格,是指姿势动作。体育上对此研究颇深,但我知之甚少。也许可以说这些研究证明了风格即创新。当然,体育表现出一种以记录为标志、以运动鞋、撑杆等器械的改善为基础的量的阶梯。但是这里也有质变或思想,它们与风格相关:跳高怎样由剪式过渡到俯卧式以至背越式?跨栏如何不再局限于障碍而注重加大步幅?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这样?为什么必须经历整整一个量变的过程?任何新的风格都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动作”,而是意味着一连串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姿势即是相当于句法的东西,它建筑在前一种风格之上而又与之脱离。技术的改进只是当它们在一种新的风格之中被采用时才有效果,它们并不足以决定一种新的风格。体育创新者的重要性便是由此产生的。他们是质的代言者。以网球为例:将回球落到上网对手脚下的接发球方式是何时出现的呢?我记得那是澳大利亚优秀网球手布朗维奇战前开始采用的,我记得也许不大准确。可以肯定的是,是博格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为一些堪称无产者的人们打开了网球之门。在网球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样,有一些创新者。麦肯罗是一位创新者,即新风格的创造者。他在网球中引进了埃及人的姿势(他的发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应(“如果你总是故意以头撞壁,生活便变得无法忍受了”)。在此方面,模仿者能够击败创新者并比他们做得更好:这便是体育上的畅销书。博格孕育了一代默默无闻的无产者,麦肯罗会被一个量变的冠军打败。可以说,抄袭者因利用他山之石而变得更加厉害,体育协会对那些使其生存和繁荣的创新者则是忘恩负义的。可这并没有什么。因为,体育的历史毕竟是由那些创新者写成的,他们每每构成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构成新的句法,构成生成。如果没有这些,纯技术性的进步只会停留在量上,那是既不重要也没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