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详解《工业经济波动研究》

第7章 详解《工业经济波动研究》

《工业经济波动研究》的组织结构和研究方法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遵循了罗伯特森习惯的做法,即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或者,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从微观到宏观。相应地,内容被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单个贸易中的波动;第二部分主要写总体上的贸易波动。在这两部分中,罗伯特森遵循了相同的程序。读罗伯特森1914年在皇家统计学会的论文对于研读《工业经济波动研究》非常有帮助,因为从前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罗伯特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正如前者,在《工业经济波动研究》中,罗伯特森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讨论它,在此基础上,将它与一些贸易的真实的历史数据联系了起来。

例如,皇家统计学会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资本的孕育期”的观点——同样,在《工业经济波动研究》中,有一个与此相类似的观点,即与现代工业联系在一起的“供给现象”——它们都倾向于导致过度投资发生。罗伯特森将它定义为“建造和准备必要的生产设备所必需的时间的长度”(p.13)。如以前一样,观点的有效性是通过来自煤炭、生铁、货运、铁路、棉纺、咖啡、铜及橡胶等贸易领域的经验和实践来检验的。与此同时,由于供给刚性的存在,延长了“转型期”,以至于局部的或者普遍意义上的交换价值或许会提高,这或许将会导致过度投资(pp.13~25)。

然后,在第二部分,罗伯特森用他的调查结果来解释“经济总体扩张和萧条的交替”,即所谓的贸易周期(p.121)。换句话说,在第二部分,罗伯特森力图追问他从大量的单个贸易中识别出来的那些产生波动的、各具特点的原因,是否能够被用来解释整个工业经济的周期。当然,作为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应”的概念在这里没有被采用,更有可能被用到的概念是那些与相对价格的新古典概念相一致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单个产业分析研究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样做的前提是,对于一个庇古思想的倡议者而言,(相对)边际效用理论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单个贸易着手,罗伯特森开始研究“特定的波动趋势,一开始表现为由贸易提供的服务所引发的交换价值的提高,它被发现深深地根植于大规模的竞争性的资本主义工业的现代体系中”(p.46)。也就是那些鼓励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会引发经济衰退——的趋势,以及那些导致经济萧条恶化的趋势。

产成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生产成本的下降,都可能会引发交换价值的最初的提高。由此引发的供给方的变化,正如许多贸易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pp.47~65),是“一种特殊的低成本的形式,无论是在减少直接繁荣方面,还是在刺激为未来的萧条播下种子的过度投资方面,它看起来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p.66)。罗伯特森一直强调发明的重要性,这通常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至少是在英国本土对周期的研究领域里是这样的(然而,现在,发明主要是与熊彼特联系在一起的)。

继续考虑需求方的变化,罗伯特森在第一部分中并没有探讨关于消费品贸易和设备品贸易之间的(非常重要的)需求关系(p.69)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到第二部分才得到讨论。在第一部分中,罗伯特森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探讨在一般意义上引起需求变化的因素上。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团体的研究被冠以“五花八门”的标签,他们的研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引起需求变化的因素,例如“和平与战争的交替”和外国关税(p.72)等,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农业。罗伯特森将农业的影响看做是“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有着更加持久和更加广泛的重要性”(p.75)。他之所以一直对农业的作用感兴趣,是因为农业在他的理论中扮演着战略性的角色。农业的作用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考虑到总体贸易问题时农业对工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否会对设备品贸易和消费品贸易产生“直接的”、“正常的”或者是“心理的”影响,参见pp.75~120),而是因为考虑到总体贸易的波动问题时农业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在他的书的第二部分里,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

现在,考虑到交换价值的最初的提高,被观察到的“经济总体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然后,“什么是被观察到发生交替的经济体的本质”这个问题出现了。许多年以后,在《工业经济波动研究》的再版的“新导论”中,罗伯特森声称他自己有意选择了“真实国民收入”而不是更加传统的一些关注点,例如价格、利润或者甚至是就业等。毫无疑问,他的选择受到了庇古的《财富与福利》的启发。

然而,这里再一次有一个暗示,表达了罗伯特森对于自己的原创性理论被否定的不满,因为罗伯特森承认他现在所选择的专业术语(与1915年的专业术语相比较)是对凯恩斯的有意识的反击,后者声称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发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产出的重要作用。

结果,罗伯特森在《工业经济波动研究》的“初始章节”里对这个主题的原创性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在那之前,凯恩斯主义者们的自以为是还没有给他投下很大的阴影。罗伯特森使用了“农业活动”相对应的“工业活动”这一术语。工业活动是指消费品和资本品的生产,它被分为贸易(或组群贸易)和总体贸易。

使用“贸易”这个术语也暗示着交易的意思,当就单个贸易而言,对于繁荣和萧条的合适的度量手段是“总净收入”(p.3)的时候,对于总体经济行为的度量手段就是交易总量,或者更加确切地说,是消费总量。消费是经济成功的度量手段。在一个处于增长的经济中,这个非常直白的概念会由于必须包括在一年里的总投资以及产成品的效用而变得复杂(p.5)。然而,非常清楚的结论是,所有经济活动必须以消费为终点,经济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从消费中得来的社会净效用(总效用扣除投入的效用,参见p.200)的最大化。

进一步,罗伯特森解释了根据储蓄和投资所分别决定的两种产出之间的关系。资本品(“设备品”)被用来生产消费品,消费品为资本品的生产形成了真实储蓄的需要。[1]两种类型产品之间的比率由相对边际效用(交换价值)决定,以至于边际效用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活动的增加,同样它的减少将引起生产活动的减少。在单个贸易的情形下,边际效用的概念是相对的,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当考虑到组群贸易或者整体贸易的情形时,必须要有一些相对能够起或落的东西。那些事情要么是预期,要么是农业。

首先,关于预期,罗伯特森认为,资本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估相对于消费品而言可能不是那么精确和稳定,因为对于资本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估不得不建立在对未来生产率的评估的基础上(pp.156~157)。可能的变化是理解现代工业经济波动的关键。尤其是,它能够解释经济体从萧条中恢复,进而开始了扩张,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又从繁荣到衰退这一过程。对于罗伯特森而言,这是因为“‘扩张’的每一个时期都包含着自生自灭的种子”(p.8)。

资本品边际效用的改变(提高)或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a)意外的好收成所带来的心理影响;(b)经济主导部门非同寻常地大规模更换磨损资本品的需要;(c)经济主导部门对新发明的应用(p.157)。进而,对于投资品投入增加的预期将预示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将相应地得到提高,生产商将被诱导增加产出,商品所有者将释放他们的库存。

在思考总体贸易中的波动时,罗伯特森将自己描述为“在一些点上不经意地闯入了工业变化的神奇周期中”(p.121)。他在这个点上切入研究的做法,后来被一位评论家略带斥责地称之为罗伯特森方法。[2]然而,关于为什么罗伯特森选择在贸易周期中的复苏这个点上进行切入研究的解释现在是很清楚的。首先,因为复苏是整个贸易周期中最重要的一步,从复苏开始,一个贸易周期的其他各个阶段相继展开。其次,它允许罗伯特森将引起资本品的边际效用改变的三个原因都集结在一起,因为复苏是整个贸易周期中唯一一个能够产生(b)大规模更换资本设备的需要的阶段。

我们把目光从预期转向农业。农业的战略重要性现在变得很清楚了,因为农业是工业之外的唯一与总体工业的产出的交换价值相关的,并且能够起或落的实体。对于罗伯特森而言,在他的研究计划中,农业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的经验性调查的结果,无论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批评,他都总是能够为他的观点,即农业对周期有重要影响的观点,找到证据(pp.129~155)。

由于罗伯特森排斥“反应”(pp.122~125)原理,所以他就必须对生产者和改变他们行为的原因提供解释。为此,根据满意度原则,他提出了“需求的努力弹性”的概念。更具体地讲,就是说生产者和股东投入的努力越大,生产率也就越高,他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满意度的提高可以来自于三个方面:由于产品生产的真实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改进组织方式或机器设备);或者,更可能的是,由于大丰收所导致的产品交换价值的提高;或者是产品的边际效用的期望价值的提高(pp.126~129)。

他的这套理论在农业领域特别管用,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交换价值的改变将不仅仅带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既定购买力水平的重新分配。这是因为需求的努力弹性要大于单一弹性(谷物消费者的努力会导致生产率提高,进而会导致满意度的提高),这意味着谷物价格的下降将会导致超过正常水平的需求,至少增加的需求中的一部分构成了工业品增加的供给的一部分。因此,总需求水平会增加,为了获得谷物而额外付出的努力并不是完全以被投入到其他产品的需求上的努力为代价的(pp.130~137)。

从经济复苏开始,经济活动快速进入繁荣阶段,从那时起,到一定的时候,工业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将会接踵而至。这个周期性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呢?罗伯特森对此的解释是当考虑到导致经济扩张的力量的负面因素时,其中也包括了“终结经济整体复苏的力量”(p.165)。

因此,联系到要素和技术的低效使用,以及供给的成本上升等因素,经济的扩张必然会带来真实成本的稳定的增长。而且,“更加明显和灾难性的”是农业短缺的影响,它有可能会导致工业活动的收缩,其前提是在那时谷物的努力弹性将是无弹性的(小于单一弹性)。罗伯特森将农业的影响看做是“补充的重要性”,但是“拒绝将它看做是工业崩溃的唯一原因”(p.170)。第三,产品的边际效用的期望价值的下降,“显示出与消费品相比,建筑品的交换比率下降,建筑品贸易的前景变差(p.170)”。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投资储蓄的短缺:

投资吸引力增加的一个结果是大量的消费品被吸收到不断累积的消费品存货交换的漩涡之中。因此,过一段时间,除非由新设备创造的消费品在数量上足够补偿这种吸收,否则在建筑品上的投资是不可能维持在一开始的规模的。因此,造成建筑企业倒闭这样一种情形的主要原因被认为并不是建筑业的高成本,而是可用于投资的真实资本(消费品)的不足。[3]

然而,“相比消费品而言建筑品交换比率的下降”并不依赖于后者存货水平的实际下降,因为当生产率提高的时候,这种下降是不会发生的。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而言能够被过度生产的第二个原因是误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于现代大规模生产的不可避免的特征”(p.187)。这个原因使得对周期性波动的解释摆脱了偶然因素和情形的影响,将波动的责任坚决地推给资本主义系统的真实特征。因此,“死亡……的种子”是内在固有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可避免的特征”,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过度投资的诱惑”,它是现代的、使用资本的工业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

首先,有一个投资的孕育期。产品交换价值的提高将会在生产该产品的贸易领域引起投资的增加。因为“建造和准备必要生产设备所必需的时间的长度”(p.13),同时因为个体生产者们会忽视在价格高位运行时期竞争对手们所作的准备,结果必然导致投资的增加,以至于产品的交换价值将最终会下落到原有水平之下。即使产品需求是有弹性的,这个过程仍将会发生。因为在投资上的完全不成比例的增加,结果会导致对其他产品所产生的增加的需求将不能够补偿(以消费品形式存在的)投入水平。罗伯特森得出结论“因此,孕育期越长,价格在高位运行的时间就越长,过度投资水平就越高,接下来的经济萧条就越严重”(p.14)。

当某一种贸易的进入壁垒很低的时候,过度投资的诱惑也会存在。在这里,进入壁垒是通过进入该贸易所必需的固定资本投入水平来衡量的。当该贸易所需的资本投入规模较小,或者采取合股原则(joint-stock principle)进行融资,或者很容易从货币市场进行融资的时候,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pp.25ff.)。

然而,规模庞大是资本主义企业的两个其他特征——“生产设备的不可分割和难以驾驭(pp.31~36)”——的实质,庞大的规模能够加剧随后发生的萧条的程度。也就是说,在那些生产的最优规模和投资的适当单位都比较大的贸易领域里,企业或许会被诱导发展出超出使它们的产品的交换价值得到合理增加的程度之外的能力。然后,因为停止运行和再次运行的成本的存在,这种不连续性将使得生产者很难对资本的使用进行较为经济的管理

最后,还存在着生产设备的寿命问题。也就是说,资本品的寿命长度将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模式,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以投资的方式定期地更换大量资本品(pp.36~45)。

在过度投资的情况下,资本品的边际效用水平将会被修正下调,对于资本品的需求将会下降。同时,从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生产的努力程度会下降,这会引发生产率的下降,进而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减少(结果导致投资吸引力减少),最终将会相应地导致产出水平的减少。[4]罗伯特森注意到这种产出水平的减少可能会比工人阶级期望看到的程度更加严重,工人阶级对消费品需求的努力弹性要比资本家阶级更低,因为对于后者而言,在经济萧条时期,他们还有别的选择。然而,通过对资本的控制性使用,资产阶级将会拥有调整雇佣水平的能力,因此也就拥有了决定工人阶级福利水平的能力(p.210)。

迄今为止,“挖掘事物表面下的问题”的方法已经根据产业过程的真实特征为经济周期现象提供了一个解释,但是罗伯特森也仔细地思考了货币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于真实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他将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看做是从属性的,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金融经济的运作将会加剧经济波动的程度。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我们将会在第11章中进行介绍。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罗伯特森所采用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罗伯特森发展“总量理论”的过程被安雅迪-丹尼斯(M.K.Anyadike-Danes)追踪记录了下来。[5]我们能够说,罗伯特森在他设计的系统的基础上,在《工业经济波动研究》中提出的波动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强调协作的、非货币的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的,但是,他的分析也表明,在整个经济体系处于非协作状态下(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或者在一个使用货币的经济体系中,经济波动的程度会加剧。

[1]pp.171 n.2 and 236.

[2]see Goodhart in Presley,1992:p.24.

[3]pp.170~171.

[4]1948a:pp.ⅹⅳ,241.

[5]see[Anyadike-]Danes,1979,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