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丹尼斯·罗伯特森(1890~1963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先驱之一,他的卓有建树的工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铺垫。罗伯特森是剑桥大学继马歇尔、庇古之后的第三任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他曾是平衡收支皇家委员会的首席成员,还是价格、生产和收入科恩委员会唯一的经济学家。可是,与之显赫成绩相对应的却是这样一个事实,即罗伯特森这个名字,不仅仅令国内经济学人感到陌生,即使是在国外,他的名声和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或许主要是因为他长期以来都生活在大名鼎鼎的凯恩斯的阴影之下。直到上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问题的出现,彻底暴露出“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从而也为罗伯特森经济学带来了新生。于是凯恩斯的门生及追随者们开始整理发掘罗伯特森的经济学遗产,以图扩大罗伯特森经济学的影响力。这个过程尽管缓慢,并且艰难,但是正如我们所见,这项工作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本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的产物,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罗伯特森及其重要的学术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罗伯特森是剑桥大学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坚决捍卫者,主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发展剑桥学派的经济学思想,而不是像凯恩斯那样力主全面革新。罗伯特森一生著作颇丰,他先后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多篇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另外还出版了15本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工业经济波动研究》、《货币》、《银行政策和价格水平》及《经济学原理讲义》等。罗伯特森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经说过:工业波动、货币、信用以及就业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我最感兴趣的领域,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是我期望能被后人记起的唯一的个人贡献”。此外,他在工业结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评论,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都有着不少真知灼见。在本书中,作者针对罗伯特森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采取了分章叙述的方式,努力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奉献给读者,带领读者徜徉在经济学大师思想的海洋里。
本书除了具有思想性外,还带有很强的启迪性和趣味性。在作者看来,纵观罗伯特森的一生,他都在内心的意愿和外在的责任之间进行挣扎,例如,他非常希望去尝试学习一些新的学科,却不得不在家庭责任的驱使下主修古典文学;他心仪充满浪漫气息的剑桥国王学院,却不得不因为经济原因等屈身于剑桥三一学院;他渴望有机会能够成为一名职业演员,却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最终回到了经济学的世界。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何尝不都是在经历这样一种内心的意愿与外在的责任之间的选择和挣扎!在趣味性方面,本书在谈到罗伯特森的作品与“爱丽丝”系列故事之间的联系,借助惠特曼的诗歌来解释短期分析的重要性,描写罗伯特森在戏剧表演方面的天赋,以及道出罗伯特森和凯恩斯都是同性恋者方面,都对读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本书采取传记式的写作风格,但又不同于纯粹的人物传记写作,而是将“传记式描述、历史性描述、文学评论和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勾勒作为普通人的罗伯特森和作为经济学家的罗伯特森的全貌。作者娓娓道来,从生活讲到工作,又从工作回到生活,尤其着重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发掘罗伯特森的思想及著作背后的深层次背景,更加深了人们对于罗伯特森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而且,对于罗伯特森经济学思想的介绍,始终是与马歇尔、庇古及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都对罗伯特森经济学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讲,本书也可以被看做是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的内容十分精彩,但是就翻译工作而言,却是一个饱受煎熬的过程。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对于英文生僻词的偏好,给整个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其次,罗伯特森的经济学体系长期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尤其是其独特的、轻灵的写作风格,以及自创的新颖词汇,例如“匮乏”(lacking)、反应(repercussive)及节省(stinting)等,这使得其作品既天马行空,又简洁晦涩,“只有那些学术才能与他旗鼓相当的人才能理解”。最后,书中大量引用了很多知名经济学家及评论家对于罗伯特森本人及其工作的评价,要系统把握这些评价的历史背景,准确将这些语言翻译成中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翻译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令人回味的,期间更有友谊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校友们及对外经贸大学的朋友们曾经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很多次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交流,都对推动我们的翻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经为本书的翻译做出过贡献的朋友们包括冯立果博士、王鹏博士、曾铮博士、吕达成博士、王朝阳博士、胡荣昌博士、曲玥博士、李靖博士、冯勇博士及刘会政博士等,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 者
2009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