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颂姑与部落信条和价值观的关系
祈颂姑仪式与本巴人社会的婚姻机制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祈颂姑表达的是婚姻道德:女孩对丈夫的顺从,以及丈夫对待她的义务,保障家务、农事和相互性生活的必要责任。祈颂姑提供的是对这些义务、责任的公开接受,多数是以模仿的方式再现出来。祈颂姑为相关的各方提供巫术保护。
祈颂姑在什么程度上表达着部落的其他信仰与价值观呢?下面所列的表,试图展示祈颂姑仪式,以及其他形成该部落仪式之模式的礼仪与本巴文化的一些特征,正如我在第一部分所论述的。
本巴人最重要的仪式系列有三种。对此,我认为有必要从礼仪的时间长短、复杂程度,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时间和表现出的兴趣多少来做出这样的判断:第一个仪式系列是围绕酋长职位进行的:冗长的王族葬礼,几乎与大酋长的任职仪式一样繁杂;以及有关建立他的新村落和圣物房的仪式。第二个仪式系列是经济礼仪:在清理丛林,就地点火焚烧树枝,播种,以及收割和第一次采集果子时举行的礼仪。过去,这些礼仪与战事有关。第三个仪式系列就是祈颂姑本身。
所有这些仪式模式都基于本质上相同的信仰体系,或者说信条。这些信条通过那些正确地处理了性与火的事务的人与祖先的沟通,将权威与超自然力的实践联系到一起。为了祝福和保佑战事、砍树、播种、第一次采果、装粮仓、好天气、生孩子、村里的和谐关系或大酋长的成功任职,那些有权威的人必须与他们的长妻进行仪式性性交,然后点燃新火。[21]每当接受新的角色时,都必须举行这样的仪式。例如,酋长任职、女孩适婚,或一对新人结婚。这些人先得从村落里分隔开来,在通过仪式性的性交或某种交往行为之后,再回到群体中:点燃新火;用在新火上做的食物,触碰已经有了新角色的新人的嘴唇;[22]在公众面前展示并接受祝贺和训诫,如同在结婚之后的ukushikula礼仪,或新酋长任职礼仪上那样。在所有这些仪式上,对于各种仪式行为的说法都使用同样的词语,所以,对于匆匆过客的外人来说,很难将这些礼仪区分开来。
表2

续表

续表

这一事实无疑说明了祈颂姑礼在本巴文化中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的场合,女孩得到她自己的火,她的婚姻罐,并被要求对它们的使用和管理负责任。她对炉台的处置决定着她丈夫与祖灵沟通的能力,或者,如果她嫁给头人或酋长,就影响着对天地、丛林、村落,以及政治生活与战事的保佑。
通过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其他礼仪中的表现”一栏中看到,除了有关个体的巫术礼仪之外,没有一个方面不是依靠祈颂姑仪式作为源头,或是现在所施行的成熟期礼仪的某种简化形式。大酋长齐狄姆库鲁与他的兄弟酋长们的超自然力,直接通过祈颂姑仪式中的巫术和训诫行为转达出来;所以,这个完全女性的礼仪对于整个部落的生存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
祈颂姑也应被视为对于保持部落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祈颂姑直接强调“传承下来的东西”。仪式中的姆布萨(圣物)就特别指的是这个意思,并被说成是其价值所在。一个经济礼仪的核心行为是主祭对祖先的祈求和祝愿,例如,在有所期盼、播种或为了和平之时,他向那些不会总是满足他的期望的神灵祈求这一切;他说出一些自发的言语;句子没有很固定的模式;会提到各自祖先的名字,不同的称谓,除了通常的保佑和祝愿人丁兴旺之外,还加上直接的和特别的请求。例如,有一个头人向祖先献上采来的第一批果子,在他与祖先的沟通结束时,他强烈请求下次出去打猎时一定不要像上次那样错过猎物。
这里的界定因素是主祭接近祖先,获得身份和地位的时间与方法。在这些条件确定的情况下,主祭可能说出各种各样的请求,满足当时的需要,或是有关群体或个人的需要。这些都是祈求礼仪。本巴人利用此礼说出她们的需要,并试图说服自己:她们的需求会得到满足。
然而,在祈颂姑中,女人并不说出新的期望,而总是说起那些过去就有的需求。各个礼仪都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其价值存在于重复中的或多或少的准确性。圣物必须要以同样的方法做出来,地上的陶泥模型不能有所改变。这些礼仪是为了再现和表明已经确立的东西,而不是让表演者满足新的要求。成人礼仪的模仿与象征物为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的角色转换形成了一个约定。这些礼仪不向参与者保证将会有助于解脱目前本巴人婚姻生活的麻烦,如,男人长期不在村里或不断提高的离婚率。其中没有任何祈求和祈祷的因素。正因如此,一定要将祈颂姑视为一种维系部落传统的礼仪。
再回到表2,我们会看到,本巴的所有重要仪式都反映出她们对生育和提供食物的强调。祈颂姑比酋长所主持的祈求礼仪更关注生育。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酋长的祈祷不向祖先特别提出做父母的祈求(bufyashi)。酋长们所负责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周期性地举行农事仪式。至此,本巴的三个仪式系列完整地衔接在一起了。
本巴文化中对生殖与养育孩子的极度强调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在所有那些社会结构主要依靠世系、群体只能通过生孩子来扩大的社会里,这种欲望可能更强。但是,在非洲有许多具有类似社会结构的部落,可他们对生殖的强调似乎并不是以这样突出的方式来仪式化的。这里,必须记住,在本巴文化中,因为没有永久拥有财物的形式,这使得对于劳力的支配权力——这里是指对年轻一代的劳力的支配——显得尤其重要。在生殖礼仪与母系世系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互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在中非似乎很突出(见附录甲)。本巴人相信,孩子完全是由母亲的身体造就的,与父亲无关。类似的信仰在本地区其他母系部落也同样存在。而且,在一个原始社会,很容易发现,女人被视为夫妻中唯一负责生育的;夫妻不生孩子的责任完全在于女人。男人的生育力受到重视,但不被视为不育的原因。在班图父系社会中,常见的是新郎的父系亲戚为他提供彩礼以便为他找到一个妻子。如果妻子被证明不能生育,那么,牲畜或财物要归还给男方,不然,女方就要从同一个族系里给对方提供另外一个妻子。在本巴这样的母系社会里,情况则截然不同。一次婚姻所生的孩子归女方家族,所以,她生的越多,她的家族得到的就越多。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为什么这样的社会对于女孩的生育礼仪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注重。母系世系与对生殖的强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假设,还需要通过对其他地区的实践的了解来更加认真地验证。当然,有可能将本巴的婴儿高死亡率与她们对生孩子的渴望和对自身的焦虑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也是很多本巴人的看法。例如,在我问到有关保护孩子的模仿礼仪的问题时,我得到的回答是,“看看!你就看看我们有多少孩子死掉吧”。但是,在诸多班图社会中,婴儿死亡率都很高,以至于这并不构成渴望生殖的唯一主要原因。
本巴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也反映在祈颂姑仪式中。在这个非常重视等级的社会中,对于权威的态度非常有代表性地通过此类仪式反映出来。由此,酋长被创造出来,并被维系在他们的超自然力量之中。这一点也反映在由酋长自己主持的经济和其他性质的仪式中。祈颂姑并不特别关注政治生活,尽管有些陶器象征物“教”女孩敬重酋长。
无论如何,基于年龄的等级制度也是本巴各种结构关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在祈颂姑中频繁地通过献食物表现顺从,反复咏唱基于年龄而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歌(如“腋窝不能比肩膀高”)等行为得到象征性再现。女孩得体的举止表现在这样的说法中,“在年长的人面前要顺从,或者让自己柔软可弯屈”(ukunakila kubakalamba)。
事实上,对年龄敬重的原则在祈颂姑中的表现,比在酋长本人主持的礼仪中更为强烈。这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事实:所有关系到新地位的礼仪都自然赋予年龄以重要性,因为是那些已经获得年长资格的人将这个身份传给年轻人的。同样重要的是,本巴女孩婚后不脱离与自己家庭的关系,不像受到婆婆控制的父系社会中的女孩那样,但是,她被置于本村和其他村的诸多年长女人的权威之下。这些人中,有些与她有亲戚关系,有些没有。还要记住,祈颂姑是一种公开仪式,用于教导女孩;多数酋长主持的仪式是秘密的,人们只能假设这些礼仪操作的正确性。
现在再来看看基于世系的社会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在祈颂姑中,几乎没有对宗族或世系团结的仪式性表现,尽管触及的是婚姻和生育问题。母系传承的原则在此得到强化,虽然父亲试图获得家务权威。这在本巴比在这一地区的其他母系部落,如亚奥部落,要更加明显。在我住在那里的期间,对于生物传承本质的信条,或者说对于女人负责生孩子的信条,从没受到过质疑。[24]大家小心地维系着族内所实行的外婚制,以及所使用的族系问候语。但是,在班图社会中,族系和世系顺序在第一次采果仪式中有所表现,不同族系的成员在部落礼仪中坐在有着明显标志的地方,而在本巴村落,没有这种划分社会群体的原则性表现,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有一定的优先权:在法庭上给予某些族系的优先权,因为他们曾经陪伴第一个大酋长来到这片土地,再有就是基于宗族成员身份的执行仪式义务的优先权。在祈颂姑中,所强调的是家庭,而不是族系。必须注意到,在婚姻上,本巴男孩自己提供象征性支付,向岳父提供劳务。他的母系亲戚并不常帮他,也不从经济角度对他的婚姻的成功与否感兴趣,不同于南部班图的父系社会中新娘的亲戚们。男孩本人与他妻子的所有亲戚达成他个人的合约。女孩的父母和姑姑是仪式中的主要参与者。父亲是这个基于从妻居的大家庭的潜在头人。
不仅如此,除了在过去的王族时代,族系与世系没有政治功能,这不同于多族系合并的群体。所以,可以总结说,那些为了表达联络感情的仪式是没有必要的。也可以同样做出结论说,与酋长继位有关的仪式,的确再现着母系传承的原则,而祈颂姑强调的是女孩为母系亲戚生孩子的义务。这些建议性想法应该在研究其他母系社会中受到检验。
似乎明确的是,维系一个稳定的家族群体在本巴人当中是很难的事。女孩有着要与她的家人住在一起的愿望;相反,男孩希望返回到他自己的家。对双方来说,都没有与任何一个村落的经济联系和束缚。这种合约可以说明祈颂姑强调的是夫妻之间的联系,对通奸的超自然的限制,以及对女孩不断的训诫——顺从丈夫、敬重丈夫、敬重公婆和给他们食物。给女婿献食物的系列礼仪也可以被视为是整个目的的一部分:赢得年轻的新郎,说服他留在妻子的村落。
总而言之,本巴酋长主持的礼仪表现出一系列同样出现在祈颂姑中的信仰,如有关性-火-血的联系,以及政治权威与接近祖先的能力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强调的都是生育、孩子、食物、依年龄对权威的敬重,以及对建立村落共同体的愿望。三个仪式系列都强调这些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但每个系列又有各自的重点。由男人主持的仪式包括了对酋长神龛的保护,以及向酋长传递祖灵;由女人主持的仪式关注的是对祈颂姑象征物的照看,以及向女孩传递适婚的身份和地位。
在一系列不同的仪式中重复强调同一个信息,这只能被理解为需要通过繁复的仪式表达出多重目的。如果我们以宗教和巫术为中心,将各种活动或社会关系予以分类,祈颂姑与本巴的所有仪式模式之间的关系就会更清晰了。
宗教和巫术仪式倾向于与以下方面有联系:
(a)自然环境。例如,对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崇拜与人格化;为特殊的自然物建立神龛(瀑布,高山,岩石);将野生动物或植物人格化;与动物或植物的性质相关的巫术。(祈颂姑仪式区分丛林和村里两个地方,并实施丛林巫术。)
(b)经济活动。指农业、狩猎、捕鱼、放牧,以及照看粮仓等方面的仪式。对于超自然力或巫术行为的祈求礼仪——特定家养动物或植物的神圣化,即伦理规范。(祈颂姑再现了农业和家务活动,以及由女人耕种的庄稼;与农事和伦理规范有关的巫术礼仪。)
(c)生物进程。对出生、性事、食物、健康、疾病和死亡等生物进程的神圣化。(祈颂姑是具有宗教和巫术意义的有关成熟期、适婚性和生殖的礼仪,并解说伦理规则。)
社会结构
(ⅰ)身份获得的成熟礼仪。为获得年龄身份或加入年龄群体的成熟礼仪;角色获得礼仪(如酋长继位);成为预言者的礼仪;获得丈夫和妻子角色的礼仪,这些都伴随着对角色承担者的伦理行为期盼。
(祈颂姑是有关社会成熟和角色获得的礼仪;实施成长巫术和考验社会成熟;解说对已婚女人的伦理期盼。)
(ⅱ)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关系合约,如确立婚姻、收养、宗族成员和合法关系的礼仪,以及调和矛盾的仪式;表现现有关系,如,仪式性地展示父亲、舅舅或族人的义务的仪式;中间关系,如,解除宗族成员,为鳏夫驱除死亡的礼仪。
社会关系的巫术,如继位巫术,美化或吸引众人的巫术,男女巫师的巫术,社会关系的伦理规范。
(祈颂姑为婚姻达成合约关系;表现父亲、母亲和姑姑的权力;表现兄弟姐妹的关系;解说族人关系的伦理法则。)
(ⅲ)社会群体。维系或表现群体结构的礼仪,或表现合作责任的礼仪,如族系仪式、祖先崇拜仪式、酋长仪式,再现优先权的礼仪。公民伦理观。
(祈颂姑表现的是女人群体中基于年龄和权威的优先权。)
(ⅳ)最高信仰和价值观。从信条的角度看,表现在有关后世、灵魂转换、与超自然力的结合等信仰中,如葬礼和祖先崇拜礼仪,恍惚入迷、梦、禁欲信仰、神秘信仰等信仰。(祈颂姑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迹象。)
祈颂姑是成熟期仪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如在前言所提到的,它必然有双重目的:为了再现性生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获得。但是,祈颂姑也有许多别的意义,并与所处场合或关系连在一起,而那些关系在本巴社会中是被神圣化了的,如表2所示。
在这一系列宗教和巫术活动中,祈颂姑利用的只是某些仪式手段,而不是全部。
即使从这个表所概括的仪式类型来看,我们也首先可以看出,这些仪式是用来控制那些以理性手段无法控制的事物(没下来的雨,歉收的庄稼,不爱妻子的丈夫,可能具备也可能不具备能够指挥部落的个人权威的酋长),而这种控制是通过人们的信仰,以祈求礼仪,准确运用巫术程式或良好行为等方式来得到保障。其次,这些仪式被用来维系和永久保持社会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相互关系,像合约那样发挥作用,维持那些已经在行使权力的人的权力,并表达其社会结构所依据的道德规范。最后,这些仪式可能为个体提供精神生活,再现部落的人生观或世界观。
祈颂姑,如前面所解释的,几乎不运用祈求礼仪或崇拜超自然精灵,但是,它极大地运用了对仪式行为和复杂象征体系的准确表演,以及巫术程式和实物。对这些机制的运用方法将在下文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