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奋斗者型”
他们是一群对自己、他人负责的男人,他们尽最大努力地实现并履行自己的责任。“奋斗者型”有意识地抗争自己的人生,他们清楚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努力认识自我而找到人生的出口。他们有意识地避免曾经的人生轨迹,挣脱曾经的人生困境,直接面对问题,坚定地解决它。例如电影《阳光下的星期一》(Los lunes al sol,2002)中的桑塔和何塞,为西班牙工业改革后导致的失业抗争;《踢足球的日子》(Días del fútbol,2003)中的何塞、拉蒙、刚萨雷斯、米格尔以及安东尼奥皆为各自的生活奋斗;《神奇女孩》(Magical girl,2014)中的路易斯是一位失业的教师,他为实现患重病的女儿的最后愿望与生活抗争;《上帝与狗》(Dioses y perros,2014)中的帕斯卡努力奋斗离开黑暗的人生,为自己和朋友而抗争;《15 岁又一天》(15 años y un día,2013)中的马克斯,因孙子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与他一起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老表三贱客》(Primos,2011)中的迪亚哥在被未婚妻抛弃后努力找寻自己的人生轨迹;《天空上三公尺》(Tres metros sobre el cielo,2010)中的雨果叛逆、桀骜不驯,为了适应社会努力改变自己,最终发现自我;《你想要的一切》(Todo lo que tú quieras,2010)中的雷奥在妻子死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影片《深海长眠》中的拉蒙为自己人生的死或活所抗争。当他的律师问拉蒙为什么选择死亡,他说道:“好吧。你看,我想死的原因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没有尊严的。我能理解其他的残疾人会因我说的话觉得被冒犯了。但是我不评判任何人。我有什么权利去评判那些想活的人呢?为此我也希望别人别来评判我,以及帮助我死的那些人。死亡总是在那里,而且永远都在,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不是吗?所有人。既然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那么,我想死这件事为什么要掀起轩然大波呢?好像是会被传染一样……接受轮椅如同是接受自由中的碎末。你想想如果是你,你坐在那里,只有两米的距离。什么是两米的距离?对正常人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对我而言,这两米的距离是不可能的旅程,让我不可以到达你那里。这是个梦。所以我想死。”拉蒙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但奋斗者却会具有“自我折磨者型”的特点,因为他们与家庭密不可分,这是所有矛盾的起源。拉蒙希望从死亡中寻求人生的尊严和价值。活下去是一种勇气,能够直面死亡,同样也是一种勇气。当我们污名化死亡是懦夫所采取的行动时,实则暴露的是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因为那是个未知的世界,没有人从死亡之地回来。
《深蓝即是黑》的赫海因不断与生活、命运抗争。在影片初始男主角对父亲表示:“我不能再干门卫的工作了。我不可以,真的。我不能跟你生活一起了。我尝试过了,我保证。我需要离开这里!对不起,爸爸,你明白这一切,是不是?我不可以,我也不喜欢这样活着。”此段言论不仅表达赫海因“自我折磨者型”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也展现他的自我奋斗。父亲在赫海因表明自己后的倒地中风是男主人公一直交替处于“自我折磨者型”和“奋斗者型”的原因之一,他被原生家庭打败。赫海因屡次抗争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恐惧。然而赫海因坚持不懈的顽强斗争是“奋斗者型”男性的特征。
赫海因对兄弟说:“我不想要母亲的钱,你拿着吧。爸爸的那份也一样。”赫海因最终决定为自己而活,他认清家人对自己的利用,他们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男主人公拒绝遗产的姿态即他放弃原生家庭——向过去告别,截止曾经的人生,翻新未来生活的开章。赫海因即将开始的新家庭预示新的责任和新的抗争。他与女友的分手亦象征与过往的释别。“我们不能在一起。现在不同以前了。我以前都是因为恐惧才说那些。因为想着我们可能要走不同的路。迟早你都会离开我……我现在不这么想了。现在有个女孩,她需要我。”赫海因脱离原生家庭是因为他即将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以一个替代品取代原生家庭,从一定程度而言,他又回到了原生家庭的状态,被另一个家束缚自己。这次他是心甘情愿被捆绑,然而谁又知道故事的未来会是如何呢?因为一个不是从自我内心获得能量人,他永远被外界所钳制。
影片《意外人生》(La vida inesperada,2013)中胡安为追求演员之梦拒绝成为销售员(像他父亲那样),在异国他乡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男主角在纽约艰辛十年,上午工作于一家食品店,下午在小剧场演出,晚上去酒吧当服务员。为实现梦想,男主人公抗争家庭命运对他的桎梏。当胡安表弟拜访他时,胡安的身份认同刚从来自西班牙的食物激起,那是家的味道。胡安虽然在美国,但他与母语国家的同胞社交。也就是说,语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胡安看似摆脱家庭,却无法挣脱文化所带给他的宿命。他说:“在这里我感到很自由。但同时我也担惊受怕。成为外国人是挺别扭的事。生活困难,对外国人而言更困难。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只有青春。当青春也没有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与我有联系的那个世界在地球的另一边。”胡安不光是为自己的梦想、未来奋斗,也是为了自己的自尊、母亲的颜面、不重复父亲人生而奋斗。同时,也正是以外国人的身份而产生的恐惧感使胡安躲在一群身份认同的群体中。家庭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胡安只是逃避,他的努力奋斗是摆脱认清自我的借口,因为他拒绝原生家庭的印记。然而,他的人生需要一种回归,把两者的失调统一。
胡安的表弟赫尔海为给自己人生一个机会而奋斗。他厌倦西班牙舒适生活下的常规,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不测。当胡安问赫尔海为什么来美国,他说:“我来……我来是为了呼吸……我这个夏天结婚。我想说的是我已经定下日期了,然后,我想考虑一下。是不是我的人生太顺畅了。你知道那种什么都顺利的感觉吧?”如果用矫情来形容赫尔海,是不为过的。然而他的言辞更多是想展现他对自己似乎被命运安排成幸运儿的不真实感,如同被制定好的计划表,人生循规蹈矩,在通向死亡的路上风平浪静。那么,什么是人生呢?赫尔海探索的是这个层面的意义。然而他没有像胡安那样,来一场彻底的抗争。路途是洗礼,以“流放”的方式冲击内在的自我,赫尔海将会携带深层的反思回归到曾经逃避的故乡。赫尔海对胡安说:“这是过另一种人生的机会,但是我不敢。”赫尔海对迷失自我的恐惧没有胡安的强烈,他如同温室的花朵,不习惯自己去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他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彻底地崛起,有些许萌芽,但是被意识底层的身份认同灭杀。
【注释】
[1]Higginbotham,Virginia.(1988).Spanish film under Franco.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p.8.
[2]Higginbotham,Virginia.(1988).Spanish film under Franco.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p.15.
[3]Pavlovic,Tatjana.(2003).Despotic bodies and transgressive bodies:Spanish culture from Francisco Franco to Jesus Franco.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81.
[4]Barba,David.(2009).100 españoles y el sexo.Random House Mondadori,S.A.p.32.
[5]Berthier,Nancy;Jean-Claude,Seguin.(2007).Cine,nación y nacionalidades en España.Casa de Velázquez.p.205
[6]《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上野千鹤子(著),王兰(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6页。
[7]Cardero,Navarrete;Luis,José.(2007).Ana y los lobos:la metáfora fílmica o el surrealismo ideológico.Frame:revista de cine de la Biblioteca de la Facultad de Comunicación.Vol.2.Editorial de La Universidad de Sevilla.pp.1-10.
[8]《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著),杨柳桦樱(译),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
[9]《冷暴力》,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著),顾淑馨(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10]《冷暴力》,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著),顾淑馨(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11]Neuschafer,Hans-jorg.(1994).Adiós a la España eternal:La dialéctica de la censura:Novela,teatro y cine bajo el franquismo.Editorial Anthropos.Promat,S.Coop.Ltda.p.256.
[12]Mora P,Orlando.(2005).Escrito en el viento:crónicas de cine.Editorial de Universidad de Antioquia.p.42.
[13]Martínez Expósito,Alfredo.(2004).Vi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he anti-gay sexy,spanish comedy:No desearás al vecino del quinto(1970).The space of culture:critical readings in hispanic studies.Stewart king.Jeff Browitt.Monash Romance Studies.p.18.
[14]Martinez Expósito,Alfredo.(2004).Vi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he anti-gay sexy,spanish comedy:No desearás al vecino del quinto(1970).The space of culture:critical readings in hispanic studies.Stewart king.Jeff Browitt.Monash Romance Studies.p.26.
[15]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 “ 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16.
[16]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 “ 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22.
[17]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 “ 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42.
[18]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20.
[19]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213.
[20]Rodríguez Díaz,Álvaro.(2015).España en su cine - aprendiendo sociología con películas españolas.Editorial Dykinson,S.L.Meléndez Valdés.
[21]《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朱建军,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22]Durrant,Russil.(2013).An introd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Routledge.p.63.
[23]Brecht,Mary-Lynn;Herbeck,Diane.(2013).Methamphetamine use and violent behavior:user perceptions and predictors. Journal of drug issues.Sage Publishing.pp.468-482.
[24]《超越自卑》,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墨晔(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1页。
[25]Caparrós Lera,J.M.(1992).El cine español de la democracia - De la muerte de Franco al “cambio “ socialista (1975-1989).Editorial Anthropos.p.298.
[26]Velarde Fuertes,Juan.(2009).Cien años de economía española:El siglo que lo cambió todo en nuestra economía:de Silvela-Fernández Villaverde a Aznar-Rato.Ediciones Encuentro,S.A.p.303.
[27]Hitiris,Theo;Vallés,José.(1999).Economía de la Unión Europea.Prentice Hall Iberia,S.R.L.p.351.
[28]Cirlot,Lourdes;Vidal,Mercé.(2005).Salvador Dalí i les arts:historiografía i crítica al segle XXI.Publicacions i edicions de la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p.176.
[29]Vera,Cecilia.(2005).Cómo hacer cine:La madre muerta,de Juanma Bajo Ulloa.Editorial Fundamentos.p.10.
[30]Cecilia,Vera.(2002).Cómo hacer cine:Tesis,de Alejandro Amenábar.Editorial Fundamentaos.p.49.
[31]Pohl,Burkhard;Turschmann,Jorg.(2007).Miradas glocales:Cine español en el cambio de milenio.Iberoamericana.p.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