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
《教务教案档》是由清代总理衙门和各级地方官员查办教案的报告所组成的档案资料,其中记载了许多鲜活的案例,使我们能够看到地方社会民教冲突的生动场景。美国学者史维东(Alan Richard Sweeten)先生在著作《中国乡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冲突和适应》中,以《教务教案档》中提供的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乡村教士、教民和教外人的众生相,深刻分析了江西省市镇和乡村层面的外国传教士、地方教徒和地方社会的种种冲突与和解,指出引起19世纪后40年中国反基督教冲突的原因并非主要来自绅士阶层的仇教情绪,甚至并非由基督教本身引起,乡村社会中的家庭口角、经济纠纷等日常事务同样是引起民教冲突的缘由。而乡村的基督教徒并非是一个自外于乡村社区的独立团体,他们与乡邻街坊仍然有着频繁的日常事务往来。
2002年,当我还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梁洪生先生彼时正在搜集海外学者对于江西地方历史的研究著作。他将美国学者史维东先生的这部著作交给我,希望我将它译成中文,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地方历史的关注和研究。
最初我是带着学习和练习的态度去翻译这部以江西为例、对中国乡村基督教做出细致入微分析的史学宏篇,因此不免只是粗略的翻译,有些地方甚至不甚了了。2008年史维东先生路过杭州,与我见面并鼓励我将译文出版。此后几经搁置、辗转,终于在2012年初接到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编辑的电话,称有意将此书出版。经过与史维东先生多次电子邮件联系,对译文进行修订、核对,我才敢小心翼翼地捧出它,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对于本书的一些翻译事项,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1. 本书的中文专有名词、地名、人名和中文引用资料,均按照著者提供的中文原始资料;如果系由著者在法文或其他文字资料中引用的二手中文资料,则在翻译为中文后加上拼音。
2. 原著引用的外文著述,在引文首次出现时后附原文,以备查考。在附录的参考书目中,将著者、书名、出版地翻译为中文后,后面紧跟英文原文,以备翻译有误或与其他译名不统一时,方便读者查阅原籍。部分非英语系语言的书目、出版社,出于读者原文查找方便考虑,不作译介处理。
3. 原著引文的撰写格式,译者谨遵著者写法,未作改动,如“《教务教案档》,II/2/770,986—987页”即指《教务教案档》,第二辑第二册,档770,第986—987页;又如“《传教年鉴》51(1886),580—582页”即指《传教年鉴》,1886年,卷51,第580—582页,等等。
4. 关于Christianity一词的翻译。Christianity为“基督教”的总称,包括天主教(Catholicism)和新教(Protestantism)。本书中著者以讨论天主教为主,少数地方涉及新教。因此,原文中著者用到Catholic的地方,皆译为“天主教”,用到Protestant的地方皆译为“新教”,用到Christianity的地方皆译为“基督教”。译文中如有“教会”、“教徒”、“教堂”等未特别注明的,皆指天主教。
5. 关于Congregation一词的翻译。该词译为中文可表达三层意思:“教会”、“会众”、“教堂”。译者就此问题请教了诸位专家,但难以用一个专门名词泛指,因此译者根据上下文意思灵活翻译为上述三层意思中的一种。
6. 原文引自《教务教案档》中的材料,在表达距离时,将“里”换算成“英里”;翻译为中文后,考虑到中文读者的习惯,仍根据《教务教案档》原始记载,重新转换成“里”。但在著者引用的非英语系语言史料中,仍译为“英里”。
这部译著能够完稿,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区域研究资料中心主任——梁洪生先生。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江西的学术推向世界,并努力将英语世界的研究成果推介给国内学界。导师的信任令我不敢妄自菲薄,开始了这次艰苦的尝试。在翻译、校稿和联系出版的过程中,导师不断地督促,给我加油,帮我联系著者,还在百忙之中抽空逐字逐句地校改我译好的粗略的中文稿。可以说,他对于该书付出的心血,并不亚于作为译者的我。
本书中文本能够顺利付梓,还要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刘东先生、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所的崔华杰博士、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岳秀坤先生、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项目负责人王保顶先生和责编张惠玲女士。他们对于素未谋面的译者竭诚相助,为了学术不求任何回报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令人十分感动。在此,译者深表谢意!
最后要诚挚感谢本书的著者,美国学者史维东教授。我与教授仅有短暂的一面之缘,教授却能对我如此信任,并在后期一直以E⁃mail方式给予我指导。他把本书引用的中文原始材料全部提供给我,并且不厌其烦地解答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尤其是他对译文逐字逐句的审阅,对很多细节地方仔细推敲,既体现出一位学者的严谨态度和谦逊品格,又显示了他对汉语的高深造诣。如果本书的翻译还能够称得上准确的话,著者功不可没。
限于译者本身学识有限,译著中定有诸多不圆满之处。书中如有任何翻译上的错误,均由译者本人负责,与著者和校阅者无关,恳请学界先进给予批评、指正。
吴 薇
2012年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