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风格,不变的追求

多变的风格,不变的追求

姜林杉

姜林杉,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受聘为“学习强国”全国播音朗诵专家团成员。

从业几十年,被人评价最多的一句就是:“没听出来是你,你怎么这么多变!”

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播读者也不该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声音作品。多变一直是我的追求。我想:只有变,才能更好地为文字服务。

因何而变?

因环境——从黑龙江到江苏,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必须入乡随俗。东北二人转似的俚俗热烈,需加入些苏南昆曲般的文雅含蓄。我的母音是东北话,口腔开度大,而发音美学讲究宽音窄发,来江苏以后,受南方语音体系的影响,语音面貌中和二者。东北虎妞的厉声怒吼要掺进一点林黛玉的细声娇柔。

因节目——新闻从“播报式”到“说播结合”的时代审美要求;《新闻大视野》《理论在线》《名医坐堂》《林杉声音杂志》等各类节目的实践习练;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全国残运会、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五家电台联合直播、深圳文博会、省两会、华西村40年村庆、江苏九所高校百年庆典等现场直播活动的磨砺锻炼;朗诵、演播、配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补充尝试,都促使我在有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上不断学习探索。

因受众——从为成人读,到为大学生、中学生读,再到为小朋友录制小学课文、《全国优秀作文选》卷首篇、《美德少年》等,也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读、为监狱中的服刑人员读、为抗疫前线的勇士读、为军营的士兵读、为春运返乡列车上的乘客读、为“十一国庆节”在南京主要景点的游客读、为残障等特殊群体读,受众必须作为改变语态的风向标与导航仪。

我们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朗诵,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延长到两个半小时,还依依不舍,一位坐在轮椅上半身不遂的阿姨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

为监狱的服刑人员表演节目,看到他们从木然冷漠,到渐渐嘴角上扬、眼里泛光。

江苏新闻广播“爱的好声音”公益活动开展了很多年,我几乎每次都参加。有一次在盲校交流演出,我尽力把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更生动地用声音呈现。看到盲童专注的“眼神”,我不禁泪湿眼眶。还有一次与听障儿童互动朗读,我加大音量、放慢语速,并略显夸张地面对着他们,让他们看清我的口型和表情。后来有家长反馈说,孩子因此爱上了朗读,说话清楚多了。

…… ……

2006年5月深圳文博会直播

也正是这些机缘,成全了我的多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言:“未成曲调先有情。”是的,艺无止境,技亦无穷,而所有这些都需要爱做支撑。在江苏广播70华诞,献上一份爱的告白——

你说,你听到的我,永远是微笑的;

你说,你听到的我,永远是积极的;

你说,你听到的我,永远是自信的!

真的吗?!

难道,我不食人间烟火?

莫非,我没有哀怒,只有喜乐?

不!

我有!

我也有悲伤和难过,

我也有疲惫和失措,

只不过,

那样的时候,

我总是把它藏在心灵里最深最小的角落……

当我面对话筒的那一刻,

哪怕再苦再累,

都必须在瞬间满血复活,

精神抖擞地把正能量传播!

这是我的职责,

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每当听到你的应和,你的认可,

那便是我最好的所得!

不去问明天会有怎样的结果,

不去管前进的路上还会有多少苦涩。

问我:

为什么如此执着?

哦!

只因——此情——难割舍!难割舍啊!难-割-舍!

一直流淌在我的心河,

唱着永远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