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我与广播的数字密码
小 燕
小燕,现主持江苏新闻综合广播《海上生明月》节目。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江苏广播彩虹奖一等奖。
38,于我而言,是一个有意义的幸运数字。38年前,1985年8月,我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进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机缘巧合,我从英语教学节目的忠实听众,变成了这档节目的编辑,开启了我38年的广播人生。
从业38年似乎与“外”字有缘:前22年从事外语广播,后16年又转而投入江苏的对台对外报道。2007年我转入江苏电台对台对外广播——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工作,这对人到中年的我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职业转型,也是人生的一大挑战。
为了访谈毕飞宇,其间“百折不挠”的执着,让我终身难忘:先是通读了他的小说,去南京大学听他的文学讲座,并全程录音(为节目制作搜集素材),在他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近乎死缠烂打的“纠缠”,终于打动了他,来到录制间接受我的专访。
▲1986年夏录制英语教学节目
节目前,我反复推敲采访方案和提问提纲;节目中,作家围绕获奖小说《推拿》,与听众分享了作品创作前后那些震撼人心又趣味十足的细节。我以饱满的热情与嘉宾交流,又巧妙地把握节目节奏,更照顾到盲人听众的感受,达到了既生动温暖又一气呵成的收听效果。
一档节目是否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细节非常关键。有些细节是突然出现的,当然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有些是提前策划安排的。我在读《推拿》这部小说时,看到第176页上提到“金陵之声电台”,我眼前一亮,因为访谈节目就在金陵之声播出,便决定就此列出一个问题,既能给毕飞宇一个对盲人说话的机会,又能带给盲人一些温暖。于是,整档节目最温暖人心的一点,就是节目最后部分。后来每次听,内心都会久久难以平静。
▲2009年11月9日采访毕飞宇
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挺有意思的一句话,跟我们电台“金陵之声”有关。我都把它记下来了,《推拿》的第176页,这段是:为什么不举办一个教堂婚礼呢,为什么不呢?通过“金陵之声”的业务广告。
毕:哈哈,这个完全是随手写的。
周:很多盲人朋友都是我们各个电台忠实的听众。在这里,我特别想请毕飞宇老师能跟盲人朋友说几句话,可以跟他们说几句话吗?
毕:好啊。朋友们,你们好。我在北京领这个奖的时候,其实一直想找一个机会表达对你们的感谢。我想说的是,《推拿》这本书的写作,最应当感谢的人其实就是你们。因为跟你们的相处,拓展了我的生活,拓展了我的胸怀,某种程度上来讲,你们帮助我提升了我的生命,非常感谢你们!
毕飞宇以他的真诚和善良,用文字写出有关盲人的小说《推拿》,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茅盾文学奖;我作为广播人,以真情和感动,用声音呈现的节目《毕飞宇和他的小说〈推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广播访谈节目二等奖。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光,关注失去光明的那些盲人,希望给他们的内心带去一丝温暖和一缕阳光。
38年前,我是幸运的,我梦想成真;38年来,我是幸福的,作为一名江苏广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