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回答世界
马骊雪豪
马骊雪豪,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新闻夜分享》节目。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故事是从2014年开始的,2014年9月15日22时01分,我的第一档《新闻夜分享》。
这八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都在做科普,《新闻夜分享》也是长三角唯一一档坚持在做硬科普的广播节目。在决定做这个方向的时候,科普还是个相当小众的门类。那时刘慈欣还没拿到雨果奖,《三体》在中文世界还是个陌生的书名;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还在改剧本,五年后才惊艳上映。回看我的主持生涯,是一张照片让我成为一名坚定的科普工作者,用语言绘制一个日常生活之外的绚丽世界。
▲第一次直播
2015年7月14日,一张心形照片引爆了全世界的社交媒体,它来自64亿公里外,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颗拥有恐怖名称的星球居然如此可爱:在它赤道线南侧有一颗巨大的心形平原,这和它在世人心中的幽暗寒冷特质截然相反。在全网都在赞叹这种反差萌时,我注意到拍摄下这张照片却注定无法回头的探测器——新视野号。它在宇宙中航行了9年时间,只为在这一刹那留住冥王星的美,随后将飞向太阳系外的航行禁区柯伊伯带。没有情感,没有终点,孤独航行,它虽然只是个机器,但却是人类行走太空的先行者,证明了人类作为太阳系唯一智慧生物的勇气。讲到动情时我流下了眼泪,为了一个冰冷的机器。
节目播出后大受好评,听众反响强烈。我意识到在琐碎生活之外还有星空大海,还有人类社会的终极生产力:科学。它由一条条看似刻板的公式构成,却能呈现出超越国别、种族、文化的高级共情。它是最伟大的浪漫,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抬头,我们都仰望同一片星空。
于是,《新闻夜分享》节目新板块“新闻涨知识”应运而生:我们带听众去看罗塞塔号如何经历10年飞行后与它的女神67P彗星相遇;我们在卡西尼号20岁生日的时候见证它完成最后一个任务——自我解体后撞向太阳系最绚丽的土星环;我们为成功入轨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振臂高呼,为第一个实现“绕落巡”三步走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骄傲自豪;我们在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升空时带听众了解这背后中国航天的功勋神箭——从发射神州一号开始一直保持100%胜率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我们为大家科普搭载新一代YF-77氢氧发动机的长征五号背后有多少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
8年时间,将近2000条新闻涨知识,从微观元素到璀璨星河。每次话筒开启都是穿越时间空间的奇幻旅程。如果站在行星时间尺度看地球上的人类,可能只是不起眼的一瞬,但正是这一瞬,让浩瀚宇宙有了生机。
科普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更多人愿意相信科学,并尝试用科学看待世界时,必将伴随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江苏广播70年的时间长河中,我只算一个刚上小学的小朋友,但我很荣幸能以自己的力量,让这个金字招牌上有一抹纯粹的亮色:科学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