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力量
侯 贞
侯贞,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新闻评谈》节目。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主持作品提名奖、江苏广电总台主持人“银荔枝”奖。
我是在2007年江苏新闻广播开播前夕加入这个大家庭的,一晃十五年了。江苏新闻广播已从当年的平地一声雷到今天的稳居收听市场前列,我也随之收获了成长与荣光。
这些年,我主持过的新闻节目、参加过的大型活动数不胜数,其中想和各位分享的是《幸存者证言》的录制故事。这是我的个人记忆、江苏广播记忆,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幸存者证言》,用声音向公众播放3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其中有一家7口被杀的夏淑琴、左腿被日军炮弹炸断的吴秀兰、身中5刀的查富奎、火里逃生的岑洪桂等。他们是见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活人证”。我有幸成为这30篇证言报道的录制者。
初次录制时,我看着手中文稿上的这些描述悲愤到不能自已: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9岁的常志强目睹了父亲和弟弟被日军枪杀,姐姐被奸杀,又看到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2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这些字字血泪的“活人证”,犹如一帧帧画面把我代入1937,像一把把尖刀左右着我录制时的情绪,铿锵、气愤之情喷薄而出。第一遍录完,我感到浑身发麻,拿着稿件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然而回听效果后,领导却反馈:新闻感能否再强一些?
播音艺术的创作常常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譬如“新闻感”是什么感?情绪、发声、停连、节奏……怎么去体现新闻感?
我尽快调整自己,忘掉之前录制时所有的情绪、感受,让一切归零。开始重新思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在1937年,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去讲述它?今天讲述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听到这些证言的人感受到什么?
我的思路开始渐渐清晰:那些真实发生在1937年南京城的血泪史不容遗忘、不容否定,这是我们尊重客观史实的底气,不需要我在录制时去强调和张扬。我应该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的人知道: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正像幸存者陈德寿老人所说:我今天作证,就是想把我当年经历的苦难告诉我的子子孙孙,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铭记历史,悼念逝者,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让后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最后的录制成品,我收到了这样的评价:克制但有力量。这也成为了我做新闻节目的一条准则。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力量是声音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