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新闻人

做有温度的新闻人

陈 颖

陈颖,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服务区》节目。获江苏广播“十大优秀节目”。

最近与一好友品茶闲聊,好友说:“20年来,只干了同一份工作,开始厌烦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我对她说:“能坚守一份工作20年,说明这份工作有你割舍不下的情怀。”话音刚落,我意识到今年正好是我加入江苏广播的第20年,从广播迷妹变身电台主播,这20年,在我看来没有厌烦,只有幸福;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这些年,我接触过音乐、娱乐、新闻等多种类型的节目,深知不同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我更喜欢新闻主播这个角色。2007年1月6日江苏新闻广播横空出世,开创省级类型化新闻电台先河。这一年我正式加入江苏新闻广播,同时也因为播出了一条特殊的新闻,让我决心要做一名有情怀、有力量的新闻主播。

2007年7月15日,我当班《即时资讯》节目,编辑室突然接到一个求救电话,有一名叫沃美玲的稀有血型产妇因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RH阴性O型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熊猫血”救命,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这一极其罕见的血源,直接决定着沃美玲的生死。从接到这条求助信息开始,我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凭借空中电波的优势,快速为求助者搭建起一条“生命通道”。从上午9点开始,每隔半个小时就在广播里播出一次求助信息,这条信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虽然我也知道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RH阴性O型血非常困难,但必须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这条新闻,才能为产妇赢得更多生命的希望。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节目播出十分钟后,线索就来了,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爱心车队的队长,他说他们车队一名叫黄辉的司机,是这个血型,当我告知黄师傅必须在下午6点之前从马鞍山赶来南京献血,他二话不说,立刻结束接单,驱车赶往南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间断播报,还有一名南京的中学老师陶先也加入了献血大军,之后陆续有更多“熊猫血”的市民前去献血,最终采集了6400毫升的“熊猫血”用于沃美玲的康复治疗。

因为这场“爱心大营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08年初我很荣幸跟两位稀有血型捐献者黄辉师傅和陶先老师接到邀请去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中国骄傲》栏目,当时主持人撒贝宁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10小时的直播中还是没有采集够患者所需的RH阴性O型血,你们的直播还会继续吗?”我记得当时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会继续,只要患者还有生存的希望,我们就一定会把这场直播继续下去,这是我们作为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起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爱心大营救”,都会让我深深感动。在此之前,我常常会在新闻主播究竟是要做信息的传递者还是“共情者”之间摇摆不定。经历这件事之后,我明白新闻播报并非“冷冰冰”的播报文字信息,有血有肉的共情能力更重要,只要用心吐字,用爱发声,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一定会得到更多听众的支持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