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到“三有”
董 婕
董婕,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夜谈古今》节目。获江苏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十大优秀主持人、江苏广播“十大优秀节目”。
2003年甫一大学毕业的我,在面临电视方向还是广播方向的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广播。当时广电界流传一句话:广播听江苏,尽管此话有些得罪同行,但也尽显江苏广播在行业中的地位。
▲采访南京博物院前任院长龚良
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我,在新闻播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谈不上多么游刃有余,至少可以胜任。2016年底,我生完二宝回到工作岗位,接到了一项新任务——要独立编辑录制一档带有新闻属性的文史节目《夜谈古今》。我犹豫了,无范例、无资源、无文史知识积淀,“三无产品”的我该怎么开始呢?频率总监王卫刚宽慰我说:“你大胆尝试,准备好了再开播。”虽然,没有自信,但我对心态做了调整,将自己放到新人的位置,决定从头开始。
在时任部门主任李春艳的指导下,两个月后,节目青涩地开播了。可是开播并不意味着喜悦,而是暴露更多的问题。我之前一直做新闻播报的工作,语速快、节奏强,文史节目则需要慢下来,急性子的我不得不每次录节目时写个纸条:“慢下来!”来提醒自己。后来回听节目,发现自己真正做到慢下来,已经是一年后的节目了……
我这个“三无产品”还开始了外联。我去联系了很多学界大咖,但一档新开播的节目确实影响力有限,屡被拒绝让人沮丧,好在我的沮丧总能在睡一觉后化为动力,转变思路。我联系身边出版社的好友,请她介绍一些讲课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这样,我辗转找到了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如今在南京理工大学任教的李崇新老师。
约李崇新老师见面是在一个冬日的傍晚,等我坐公交车到达南理工时,他迟迟没来。瑟瑟发抖的我忍不住打电话跟我先生哭诉起来,我先生说:“要不先回家吧?”我说:“不行,好不容易约到的!”果然挂了电话没多久,李老师急匆匆地出现了,他说老伴儿突然身体不舒服,来晚了,很不好意思地邀请我到南理工3号门的一个简餐店吃了晚饭,我们边吃边聊,就这样《夜谈古今》第一个有嘉宾访谈的系列节目《科举那些事》上马了。遗憾的是,当时连一张与李老师的工作合照都没拍。
之后,我有如神助一般,打开了社交新局面,陆续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武黎嵩老师、陈仲丹老师开展了《说宋朝》《晚清四大名臣》等;又与南京博物院、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开展内容合作;江苏省方志办在了解了《夜谈古今》节目后,更是提供内容和资金支持,开展深度合作。
开听众见面会、开展传统节庆线下活动、开办文化沙龙、节目中的系列策划一个接着一个……6年的磨炼,让我有了资源、有了积累,更有了敬畏心,如何传扬我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我将再接再厉,继续突破自我,在江苏广播文化传播的阵地上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