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看长虹卧波,穿山越岭造人间通途
穿山越岭造人间通途
静 渊
静渊,现主持江苏交通广播网《应急课堂》、金陵之声《听见南京》节目。获江苏广电总台“十大未来之星”。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授予“大运河航运文化宣传大使”。
如果给自己的职业身份加一个注脚,我想一定是“交通媒体人”。我一直觉得自己跟交通有一种特殊的情缘,2016年我大学毕业,享受着和谐号动车组的便利,一路南下,仅仅三个多小时就抵达了南京,签约了江苏广电,加入了交通广播部,工作六年来,一直做着交通类的节目,后来干脆把家也安在了南京汽车东站附近。
时代在发展,如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交通节点”,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交通工程”。譬如,有人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有人把燃油车升级成了电动汽车,这些都是属于自我“交通工程”的建设。而自我出行能力的提高是以国家或省域路网、桥网的建设为前提的。
2017年10月,我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被通知去参与全国重大交通工程——西(安)成(都)高铁大秦岭段的通车报道。我们的报道点位是在大秦岭腹地,要采访建设方中铁十七局的工作人员,还要到即将通车的铁路线上采访铁路工人。11月1日,一辆Jeep越野车载着我和同事郭雪从西安往秦岭深处进发,一路上走的大多是泥泞的山路,道路两旁又高又密的灌木感觉随时要把车辆包裹起来。到达秦岭深处,还下起了大雪,我们一下车就扎进了建设指挥部。指挥部非常简陋,一座二层小楼里分布着几间办公室,小楼外是用预制板搭建的几间宿舍和一间食堂。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特别叮嘱:“一定要吃饱了呀,秦岭深处没人家,更没有小卖部,可加不了餐啊。”这话不假,吃完饭我们四处转了转,群山环抱,鸟鸣山幽,唯独没有人家。因为铁路天窗期在凌晨一点,我和郭雪提出就住在指挥部,工作人员把他们那儿最好的房间——办公室腾给我们住。凌晨一点,我们坐上车前往大秦岭隧道施工线采访。
凌晨时分,全长14858米的大秦岭隧道里,铁路工人们依旧忙碌。我们采访得知,穿越山体建隧道,要克服岩爆、突泥、突水等众多极端情况,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一旦这条高铁通车,老百姓早上八点从西安上车,中午十一点半就可以在700多公里外的成都吃上正宗的四川火锅了。
让我感到震撼与振奋的不止有路,还有桥。关于桥的报道,我们交广网可是行家里手,2019年,《百桥飞架新跨越》的现场直播就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2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暨沪苏通铁路开通,我和同事陈婷老师在大桥南桥堡现场直播。大桥主跨长度1092米,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越长,越容易因为大风而引发涡振(注:上下起伏),现场接受采访的工程师告诉我们:不用担心,正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为大桥铸就了“钢筋铁骨”。
印象中采访过的重大交通工程还有很多,若干年后,当我成为千千万万出行人中的一个,开车经过那些桥,坐上高铁经过那些隧道的时候,我总会骄傲地对身边人说:当年我在这儿采访过,见证过!
▲静渊与陈婷在沪苏通大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