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系,心之永恒
刘 扬
刘扬,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即时资讯》节目。
2003年10月某个很普通的晚上,20点,窗外飘着小雨。话筒提示的红灯亮起:“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刘扬”……
半小时后,我擦拭额头上沁出的汗水,迈着有些麻木的双腿踱出直播间。尽管前辈轻声劝慰,说我表现得很好,可我依然止不住内心的兴奋和紧张。这是我,作为江苏广播的主持人,第一次走上直播台。那一年,我20岁。
19年来,我在江苏广播成长、成熟。
2006年,我参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建台20周年活动,我当时的一项工作是负责整理留存下来的老照片。我把这些泛黄的照片从旧相册中取出,详细标注,扫描入档,再制作成幻灯片。当时的我在想,仅仅播放一些照片,是不是没什么现场效果?
▲2003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纪念日当天,有人指着现场的一卷老式录音大盘磁带告诉我:“当年播音组干的技术活儿,剪辑是真用剪刀剪啊!精确到毫米。几十年下来,都能当裁缝啦!”工作经验尚浅的我,似乎不太明白“真剪辑”的概念。当时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电脑上鼠标键盘能完成的事,动什么剪刀呢?
接下来的场面让我难以忘怀。没有盛大的庆典,没有欢歌劲舞,黑白照片一张张闪回,轻柔的琴声响起,与会的一位位白发的老领导、老前辈眼中闪动着泪光……
时间闪现到2014年,这时的互联网已经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4G的广泛应用让掌上信息的传播进入快车道,微信公众号突飞猛进,“自媒体”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就在这个时候,我清晰地记得一位年迈的听众来电,他对我们的主持人和节目如数家珍,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现在各种网上新闻满天乱飞,不知道是真是假。只要打开收音机,听到江苏新闻广播的声音,我心里就踏实了。”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和盲校孩子一起“赏花”的活动。这些孩子,有一些格外开朗,但也有一些很内向。我带着孩子们在植物园中穿行,他们触摸着植物前铭牌上的盲文。我在旁边给他们解释,其中一个孩子听到我的声音,轻声问了一句:“你是刘扬?”我说是,他本就平淡的表情似乎凝固了。
两天后,我收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朵手工制作的纸质小花,还有一张纸,上面用几乎无法辨识的字写着:“刘扬,我是你的听众。”我给盲校的老师打电话,对方说,这个孩子从小半盲,性格内向,但和盲校大部分孩子一样,都时常与广播为伴。
我说:“改天,我想再去看看他。”
江苏广播迎来了70岁的生日,而如今的我,也即将走过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20年。历经风雨和沉淀,不再迷惑彷徨。坚守一份职业,不论酸甜苦辣,底色,是快乐。
▲新闻人的气息在身上渐渐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