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期盼都能听见回响

让每一个期盼都能听见
回响

高 爽

高爽,现主持江苏新闻广播《高爽说法》节目。获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优秀主持人”称号,江苏广播十大名牌、优秀节目。

1999年3月,我走进响当当的西祠堂巷8号——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那时的工作可是个“体力活”,记者的标配是“大皮包式”的采访机,配上长长的话筒,听众投诉的问题一圈采访下来,没点体力还真不行。录节目用的是类似于电影放映胶片的开盘带,在一个像大号留声机的设备上一圈圈地旋转着,如今只能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台史陈列馆里看到它们了。每一次录完节目都小心翼翼地捧给导播,生怕那缠绕在带盘上的磁带一不小心飞舞起来。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那个年代,听众的投诉大多来自书信,还有一部分被记录在了当时新闻部唯一的录音电话里。获知投诉处理结果不少只能通过收音机旁的守候,那是一件翘首以盼的事情。

2005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大部分节目已经实现了直播化,一档名为《法制园地》的节目要从录播改为直播,我的主持生涯就这样开启。这时的直播间早已告别了开盘带,点点鼠标就能播放片花、稿件;推开话筒,即能实现主持人、听众、律师三方通话,许多法律问题当场可迎刃而解,仿佛乘上了效率的快车。电波里的服务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电话、信件雪片般地飞来,可只恨节目时间太短,装不下那么多期盼。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惊喜地发现,曾经的遗憾已不复存在,听众的每一份期盼都可以听见回响。

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让我的夙愿“法律咨询有问必答,无一遗漏”成为了现实,也开启了另一种“体力活”时代。

我因听众咨询的量太大而“踉踉跄跄”:听众的留言、发来的合同、判决书、证据图片、音视频等资料皆要整理成文档转给律师,其后,再将律师的解答逐一回复给听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双休和节假。

可当服务变得更加便捷,总让人有一种冲动,是否还能做得更多?

因为在这海量的咨询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会揪扯着你的心,他们真的太需要帮助了。80岁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车祸不能动弹,她该怎么维权?孙国强相依为命的哥哥在车祸中丧生,瘫痪在床的孙国强又如何给哥哥讨回公道?90岁的段奶奶孤苦一人,房子被占,谁来帮她……在法律解答已经不足以帮助到他们的时候,还能做点什么?思来想去,那就和律师免费上门服务吧!当“名律师、大律师免费起草合同协议、免费打官司”的活动走进郭老太太、孙国强、段奶奶等人的家,并最终助其维权成功,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笑了,郭老太太没想到讨回了10多万的赔偿款,还收到了米和油,社区也开始关照她的生活;瘫痪的孙国强说不敢想,律师能从南京赶到句容,在他的病床前拟写诉状,并最终帮他哥哥获赔40多万;要回房子的段奶奶更是笑得像一个孩子,眼里噙着泪水,听众的信任与托付,律师的公益与爱心无不令人动容。

时代的变迁,让服务越来越近,也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当年背着“大皮包式”的采访机满街跑的我不曾想到“服务还能如此这般”。

《法治在线》送法进百家社区之南京锁金村社区,
主持人高爽为孩子们庆祝“六一”,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