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时代
生涯导入
人的一生,平均岁数在80岁左右,换算成日子只有29000多天。当看到这本教材的时候,你大概已经用了6000多天,再过5000多天,你的体力智力就会开始衰退,不在巅峰状态。在剩下来的不到18000天里,你需要1/3的时间睡觉,1/3的时间休息、吃饭、照顾家人,能完全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只有6000天左右。
大学4年看起来很长,其实只有1460天,除去寒暑假后只有1000天出头,减去大四一个学期实习的时间,大约只有900多天能用来做必须做的事、想做的事,以及要为未来准备的事。
900元不经花,而大学这短短的900多天,你准备用来做什么呢?你绚丽又宝贵的一生,准备用来做什么呢?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也许有人会质疑——我这一生可以做到绚丽多彩吗?我应该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吗?无数的想法涌上心头,很多的计划在萌生。但是也许过不了几天,你的生活又重新被卷入平常琐碎的生活当中。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错觉——时间还长,先舒服过完今天再说。只有你真的开始认真计算,才能理解时日宝贵。
大学阶段,我们离开了家庭在学校开始独立生活,又暂时没有进入社会后的经济和职业的压力,这也许是你这一生最自由、最能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光。如果一定要做些事,才算不辜负这段时光,你希望是什么?
你也许会说:“我正年轻,好日子还多呢。大学4年都不知道该怎么过,明早起来都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以后再说吧。”这也正是我们要在一开头就仔细计算大学时光的原因——我们中间大部分人一方面觉得这段时间很美好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有很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却很少意识到真正拥有的时间很短。所以当我们在眼花缭乱的大学生活里面逛一圈回来,往往发现已经大三下学期了,大学生活快要结束了,必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没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更不要说设想未来的事了。
面对这种窘境,一部分人选择降低要求,不断说服自己“这样就可以了”,另一部分人则彻底放弃梦想,随波逐流。
案例剖析
吴快乐和田小花的困惑
吴快乐,来自四川农村,父母长年外出打工,自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邻近的镇上读完了高中。田小花,家住重庆市主城区,从小对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天然“免疫”,无论怎么上补习班,成绩就是提不上来。2017年的夏天,他们同时被一所高校录取,成为大学生。
“终于解放了。”9月,他们怀抱着这样的想法,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走进了大学校门。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他们觉得这与自己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似乎有些不同。同时,耳边响起一些杂音,并且越来越清晰,甚至有些刺耳:吴快乐发现自己高一退学出去学技术的同学已经在深圳拿着高薪;田小花高考失利的闺密已经在家人的资助下在主城区做起了生意,当起了老板;吴快乐的妈妈跟他说隔壁村小学都没毕业的邻家哥哥已经在省城当起了工头;田小花另一个闺密劝她退学出来跟自己一起创业……
吴快乐和田小花有了第一个困惑: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小,老师和家长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小学要怎样做,然后上中学,中学要怎样做,然后读大学。那么大学又要怎样呢?当我们都还未成年时,我们的一切选择、路径都由父母和老师左右、安排,我们从来都是只要努力就可以了。至于要达到什么目标,早就有人给安排好了,因此我们从来不需要自己去思考问题和确立目标。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当突然要自己决定日后的人生时,当一直追求的自由和自主突然在大学里全面实现时,我们却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了。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没准备好(甚至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被迫开始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独立决策。
为了解答吴快乐和田小花的困惑,让我们从这样的一个练习开始:
1.填空与思考:我上大学的十大理由
我之所以上大学,是希望/因为:

2.个人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陈述自己上大学的初衷,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3.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己填写的“我上大学的十大理由”,并参考网上一些学生关于“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的讨论,找出本组认为重要的十大理由。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里宣读讨论结果,再在全班评选出大家公认重要的十大理由,初步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
在初步解答了第一个困惑之后,吴快乐和田小花马上又面临第二个困惑。
思考
我们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是不是可以规划的?是不是可以像计算机那样编制程序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施和完成的?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没有规划的人生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应该尽早做好全面而细致的职业规划;还有些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往往会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因素而发生重大的转折,所以人生是没法设计的。
诚然,生命中的很多东西确实是无法预料的。无论是马航MH370上的乘客还是“东方之星”旅游客船上的游客,都是在始料不及中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走向。吴快乐和田小花身边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吴快乐他们县的状元——一个梦想成为诗人的北大才子因为市场的机遇而毅然卖起了猪肉,田小花一个打死不愿意出重庆的师姐因为自己从军的男朋友而义无反顾地跟着去了西藏……职业规划其实就是从多个发展方向中选择一个走下去,而生命是不可以重来的,即便经历过,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哪一个方向更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可能沿着一条路走到尽头以后,再回到起点去走另外一条路。
但这种不确定和不可重复性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准备和规划的借口。一个战士也许在第一轮炮火中就会灰飞烟灭,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平时勤学苦练,因为他知道这样虽然不能让他避免死亡,但起码能让他生存的概率更大些;同理,我们的未来也许会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彻底改变,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今天去努力奋斗,因为即便我们所学的没有派上用场,但起码,它会让我们离梦想和成功更近些。
年轻人最大的罪状不是放弃心爱的异性和偶像,而是放弃自己的坚持和梦想。进大学没几天,吴快乐班上的几名男生对周边网吧的分布已了如指掌,田小花班上的一些女生终日泡在自己的手机里,成为微博和微信里面的“女王”。这就是我们要的大学生活吗?要么随波逐流,不去考虑毕业以后究竟想做什么,也不关心自己所走的路究竟能通往何处,整天看起来忙忙碌碌,到头来却碌碌无为;要么就是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用睡懒觉、玩网游的方式度过大学时光。我们认为,规划是思考的小结,也是行动的开始。科学的职业规划也是良好教育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直接体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即决策”。那么,让我们伴随着吴快乐和田小花的成长,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决策开始,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点亮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希望。
生涯知识
1.大学生活
就像去一个陌生又新奇的城市旅行一样,你需要先上网找些攻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坐车到达,真实地适应当地的环境。
大学就是这样一个陌生又神奇的人生之站。相对中学来说,它更加开放、多元、自由。课前课后的时间不再由学校和父母安排,而是完全交给你,财务的权利不再仅限于零花钱,你还可以自由地支配生活费。你可以自由决定课余时间读什么书,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以及学习什么新的知识;你可以自己决定参加什么社团,来与不同系不同年级,甚至社会上不同群体的人交往。
而同时,大学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径、更多元化的标准以及更高的要求。除了把书读好,大学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实现路径:学术研究、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技术优势等。除了学习能力,大学也需要我们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实现目标:社会交往的能力有助于找到支持,独立理财的能力有助于保证生存,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大学不仅仅需要我们完成学业,也需要我们完成进入社会前的准备,这里不仅是我们学生生涯的最后一方乐土,也是人生成就的“预备役”。大学是收获更多,挑战也更多的地方。我们会在第一章的学业规划地图中,看到大学生活的全貌。
2.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描绘出愿景与目标
在了解和适应丰富的大学生活之后,你会发现,你绝不可能在大学尝试和完成所有的可能,你应该从你最想实现的梦想和最有优势的领域着手。
关于“我在大学时期要做什么?”,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1)做好必做的事。大学有大学的规则,只有遵守一个组织的基本规则才能使用这里的资源。所以大学有很多你不一定想做,但是却必须要做的事——正如你并不一定喜欢高考的每一科,但是为了你的梦想,你愿意做这些必做之事,比如通过考试、遵守基本的规则、完成必要的社会实践。给自己制订学业计划,不要让这些“必做之事”成为你的障碍。
(2)评估大家都在做的事。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潮流会流行,感冒也会。大家都在做的事有两种,一种是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好处的,另一种是每一个人都因“害怕被落下”而不得不做的,如专升本、考证。区分这两者最好的方式是,先不着急加入,先了解清楚事情对自己的益处,然后评估它是否是必做或想做的事。
(3)发现和践行想做的事。你也许在下面的愿景练习中发现了很多让你“心动”的事情,但如何才能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一种方法是更加清晰全面地体验这件事情:多了解,多体验,多参与,多和做成了事的人沟通。另外一种方法则是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我们会在第三章更详细地讨论如何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在第六章中介绍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但要强调的是,你不可能在课堂或者在书本上找到“真心”想要做的事,你只能从实践中找到它们。
(4)尝试有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只做必须做的、想到的、别人做的事,虽然会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稳定前进,但永远无法做那些不在我们视野范围内,却有无限可能的事情。所以保持每年做一两件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3.把愿景细分为目标
理解了“目标损耗”效应,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清晰地描绘愿景,把它变为目标那么重要。把未来的愿景具体化成目标,比如不是“学好英语”而是“以××分通过四级”,不是“成绩考好点”而是“每一科都不低于80分”。“橡皮筋”的另一头被牢牢钉在了未来。目标越清晰,也就越难损耗。
(1)有清晰的目标。清晰的目标,至少能在5个方面推动你成长:激发高水平的努力;给高水平的努力固定方向;提高毅力;有助于形成具体策略;可以衡量行为有效性,有助于及时调整。
(2)别让目标过于远大。小时候别人问你将来想当什么时,你应景地回答,“大科学家”,其实你一直到今天,也许都没有认真对待过这个愿望。这就是一个过于远大的目标的害处——它让你完全没有动力,还总以为自己有梦想。
过于远大的目标是让你最终放弃梦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未来目标一下子“钉”得太远,你的“橡皮筋”被拉扯得太长、绷得太紧而不堪重负,最终只能选择彻底放手。回想你每个暑假那些“从今天开始每天……”但是最后无疾而终的计划,大多都是因目标过于远大,超过自己张力的原因而未达成。你应该把大目标分割小,让它的张力保持在你可以接受的程度。控制目标的数目,一段时间内大目标最好不要超过3个。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梦想橡皮筋”也逐渐变强,可以承受更大的目标。我们会在第三章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论述。
一旦愿景明确,目标清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持续行动,并阶段性地在每一个节点停下来重新聚焦一下方向。
知识链接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几种效应
1.橡皮筋效应概括
彼得·圣吉在他的管理学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了著名的“橡皮筋效应”,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愿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假设在你的愿景和现实之间有一条橡皮筋,拉伸橡皮筋就会产生张力。这代表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张力。“当我们把愿景和现实放在脑海里并存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一种想要把两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要减少张力,只有两种方式:让现实向愿景靠近,成为自己期待的人;或者让愿景向现实靠近,逐渐接受自己的现状和现实。简单来说,这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种张力带给人们前进的动力,当你清晰地知道未来的愿景和目标时,越是清晰地界定和固定它们,越是会产生强大的张力,让你自己像箭一样,射向未来的目标。这就是自我超越,实现梦想的过程。
2.后马拉松效应
随着你和梦想之间越来越近,“橡皮筋”的张力会变小,很多人会觉得“越靠近梦想越没有意思”而逐渐止步不前。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的人,此刻会认为“大学也就这样”;高中时天天幻想大学一定要“自由自在地躺在床上,爱看什么书看什么书”的人,等到今天真的有自己的时间了,却又没有真正翻几本。这种状况被称为“后马拉松效应”:马拉松选手在挑战完自己的极限后,如果不尽快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就会一直陷在高峰之后做什么都没劲的无意义感之中。在2008年的奥运会转播中,中央电视台从全国抽调电视人才,提前一年准备,倾尽全力。为了防止奥运会的“后马拉松效应”,领导在转播之前就给他们安排了其他的一些项目,让这些电视界精英能在稍事休息以后,有进一步发展的劲头。
大学之初的我们刚跑完一场“高考马拉松”,我们的确需要好好放松和休息一段时间。但如果不尽快地设定让自己心动的新愿景,而是想着“先玩几天再说”,很快你的“橡皮筋”就会松弛,自我成长也就停止了。
3.目标损耗
自我实现的张力带来自我成长,同时也会带来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很多人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消除这种张力,就是逐渐降低自己的目标,一直到完全没有张力。你会对自己说“其实我也不那么想拿个奖学金,考得差不多就挺好”,或者“其实我的那个梦想只是年少轻狂的想法,人还是要现实一点”。每一次你都隐秘地调低一点儿自己的愿景,慢慢地,你活在自己的舒适区,过着自己伸手可及的人生,生活也像松弛的橡皮筋,失去年轻时应有的活力。
是让现实靠近愿景,还是让愿景靠近现实,是成为我们希望的人,还是接受无奈的现状,这取决于我们对于愿景的规划和坚持能力。自我实现不是把计划写在纸上然后结束,自我实现是一场持续终生的修炼。
生涯实践
梦想清单
如果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回顾过去4年,觉得青春无悔,那是因为你做到了些什么?
1.在表1-1内的愿景清单中写下当你看到问题时脑子里面浮现的想法,并且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它们。
表1-1 梦想清单

2.完成全部清单后,在右边给这些愿景按照心动程度和信心程度打分,0~5分,5分为最高分。
3.挑出心动程度和信心程度都相对高的,优先行动。
生涯感悟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张力。但是由于“后马拉松效应”和“目标损耗”,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抓住这4年自我超越的机会。
过好大学生活有4步: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思考和描绘愿景;把愿景变成目标;持续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