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与要求

第一节 职业素质与要求

生涯导入

吴快乐的一位学长告诉他,其实在大学课堂上学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用,到了企业里面,看的还是你的为人和素质。这让吴快乐感到很困惑:如果课堂上学的东西都没有用,那么我们学它干什么呢?而学长口中所谓的素质又是什么呢?究竟企业对员工有着怎样的要求呢?

生涯知识

1.职业素质

(1)什么是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由“职业”和“素质”共同组成,其含义为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及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满足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一种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

(2)我国专家学者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与诠释。

我国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

就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而言,董红波在《高职毕业生素质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宁波市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余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提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就职业素质结构而言,宋楚华于《论高职高专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指出,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我国当前高校教育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应当选择以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的观点。其中,职业理想教育是基础,职业能力教育是核心,职业道德教育是重点。许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的“职业素质”内涵探讨》中阐述了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职业生理要求的人格化、职业态度的持久化和职业道德的具体化。

就职业素质培养而言,孙志春、唐曙光、李文清在《试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一文中强调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心理、职业创造力等多方面入手。巩建闽、岳昌君在《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中则强调要从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那些能有效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素,以弥补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即明确具体课程的素质培养目标,同时将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3)国外研究机构对职业素质的理解。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美国的通识教育研究始自20世纪40年代,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人。这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20世纪50至70年代,德里克·博克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罗索夫斯基把哈佛通识课程分为6个领域,即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和外国文化,从而既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全面性,又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这也可以视为一种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美国学者本森·斯奈德的《隐蔽课程》因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文化和社会文化做了深刻的分析而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2001年,由罗伯特·M.赫钦斯编著的《美国高等教育》提出许多观点,如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化倾向、大学应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2种情况。其一是“舶来研究”。即引入和运用西方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并用其来指导研究中国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这种研究立足点较高、理论性较强,但是容易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产生脱节。其二是“本土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的实际问题,面向实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这种研究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多数会触及体制改革层面。

国外历来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和贯彻人本思想,注重引导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自塑能力,特别重视实训环节,鼓励和要求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

2.职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职业社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

职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思想观念更新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快,这些新情况使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以下5个特点:

第一,由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所谓操作型是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动手能力强为特征的工作过程。所谓智能型是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以脑力、智力的参与为主,以高科技、高智能化为特征的工作过程。随着高科技、智能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我国各行业的广泛运用,其工作所需的人才也逐渐倾向以智能型为主。

第二,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大型化、智能化和系统化,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一人一岗、一人一技。一人多岗、一人多技的专而全的复合型人才开始逐渐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这一变化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三,从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发展,各个单一岗位职员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难以应对实际需要。因此,跨岗位、跨部门、跨行业之间的通力配合与协作在企业的运行中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从业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第四,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创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就业中的创新,而不是只知道年复一年地简单完成重复性的生产工作;二是创造事业为社会提供就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具社会意义、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就业”。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一变化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第五,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性学习转变。过去的社会生产结构简单,产品升级换代周期长,生产工艺流程新陈代谢缓慢,所学知识技能不需要更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更新换代加速,新兴的生产工艺、新技术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及时跟上。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2)不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社会对人才既有共同的要求,也会因为行业、职业、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其特殊的要求。了解了整体要求,然后再了解一下自己心仪工作的具体要求,能够提高我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效率。各类职业虽然各自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也有共性,即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①思想道德素质。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不仅用起来放心,而且有利于本单位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

②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心是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有事业心的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能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责任感则要求把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在工作中怨声载道,稍不顺心就“跳槽”,是严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③专业基础。

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一专多能”,才能在职场中取胜。

④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基础牢、会学习、善于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在各方面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⑤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完成工作任务,人际的合作与沟通必不可少。

⑥吃苦精神。

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来所招录的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

⑦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企业改造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⑧身心素质。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健康的心理也是一个人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指健全的自我意识、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对挫折较强的承受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后,会遇到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为沉重的工作压力,这都需要大学生们进行自我调适。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何,将决定他在求职择业时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岗位的层次。求职择业的准备是漫长的,要想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更需要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求职择业的征程从你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贯穿了大学生活的始终。因此,大学生应自觉地把大学生活同求职择业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准备。

3.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路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做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①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②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③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④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使其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①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②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之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①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学校可以联系企业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①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评判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②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③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主要内容有:①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订,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着眼于培养学生将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②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①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②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③组织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构建创新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