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导入
斯皮尔伯格的故事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同学们都喜欢看,如《侏罗纪公园》等。他在36岁时就成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上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就有4部。在17岁的时候,他有一次去到一个电影制片厂参观,尔后,就偷偷立下了目标,要拍最好的电影。第二天,他穿了一套西装,提着爸爸的公文包,里面装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制片厂。他故意装作大人的模样,骗过了警卫,来到了厂里面,然后找到了一辆废弃的手推车,用一些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样。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等,以一个导演的生活状态来要求自己。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思考。最终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导演,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的。
目标与理想并不是大人的事情,从小立志,并努力实现它,你就能拥有超人的力量。
生涯知识
1.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1)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三段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其理论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1951年,金斯伯格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的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3个发展阶段,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①幻想阶段。幻想阶段是指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充满了新奇。此阶段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②尝试阶段。尝试阶段是指11~17岁,这是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从此时起,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活和生活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有职业兴趣,并能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但此时,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对社会、对职业的理解还不全面,选择职业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人的兴趣,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此阶段分为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观阶段和综合阶段4个子阶段。
兴趣子阶段。开始注意并培养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兴趣,期盼着自己将来从事某些职业。
能力子阶段。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兴趣,同时也注意到个人能力与职业的关系,注重衡量自己的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职业活动,以检验自己的能力。
价值观子阶段。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以职业的价值为标准来选择职业。
综合子阶段。将上述3个阶段的职业相关资料综合考虑,以正确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③现实阶段。现实阶段是指17岁以后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开始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地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此阶段,人对于所需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经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此阶段分为试探阶段、具体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3个子阶段。
试探子阶段。根据尝试期的结果,进行各种试探活动,试探各种职业机会和做进一步的选择。
具体化子阶段。根据试探阶段的经历,做进一步的选择,将职业目标具体化。
专业化子阶段。依据自我选择的目标,做具体的就业准备。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个人进入职业前的一段时期的职业观的变化及进入职业前的职业选择问题,对进入职业角色后如何调整与发展职业生涯研究得不够。
(2)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五段论。格林豪斯将职业生涯分为以下5个阶段。
①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
②进入组织。19~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个人较为满意的职业。
③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6~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时期的主要任务。
④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需要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⑤职业生涯后期。56岁直至退休为职业生涯的后期。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3)施恩的职业生涯周期论。美国学者施恩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以下9个阶段。
①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主要任务如下:
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的信息,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接受教育和培训,培养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个人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②查看工作世界。首先,查看劳动力市场,获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主要是应聘者、新学员。
③基础培训。与上一阶段不同,个人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正式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以应付工作。
④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下:
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
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
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以及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⑤职业中期。主要任务如下:
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
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
承担较大的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
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⑥职业中期危险阶段。主要任务如下:
现实地评估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
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
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⑦职业后期。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如下:
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
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的、更重大的责任。
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⑧衰退和离职阶段。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如下:
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
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的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
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⑨离开组织或退休。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人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
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
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的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拘囿于此,其职业阶段划分更多是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各职业阶段所对应的年龄上有所交叉。
(4)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三三三”理论是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3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每一子阶段又可分为3种状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如图2-2)

图2-2 职业生涯的“三三三”理论
①职业生涯发展第一阶段。人生的第一个“三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淡出阶段。输入是指知识、信息、经验的输入,输出是指输出服务、知识、智慧和其他产品。这一划分方式不同于美国的萨柏、金斯伯格、格林豪斯等人的那种将职业生涯阶段硬性地按年龄进行划分的方式,也不同于施恩的九阶段理论在按年龄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叠的部分,却并没有提出重叠的原因、背景、特点和处理对策。“三三三”理论存在弹性边界,弹性产生的原因受教育程度、工作行业、职位高度、身体状况和个人特质、成就欲望等因素所影响。相比较美国几位著名学者的职业生涯阶段划分方法而言,这种弹性的划分方法更加具有个性化(因人不同)、弹性化(因教育背景不同)、开放化(因工作性质不同)等等特点,更加适合当前迅速发展的人性特质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表2-7是职业发展的第一个“三阶段”。
表2-7表达的输入阶段与输出阶段的交线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状态,是柔性而非硬性的划分,表2-8表达了这种弹性状态。
表2-7 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三阶段”

表2-8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进入职业阶段的时间因为学历背景不同而不同。有的人在输入阶段更长一些,受到更多的教育,获取的知识在广度、深度上更进一步;有的人在输入阶段时间更短,受教育更少。人进入职业的年龄不同,其今后职业发展道路、职业发展高度的起点也不同。尽管人力资本不完全被学历所决定,但受教育程度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表2-8 人生输入阶段与输出阶段的弹性焦点

②职业生涯发展第二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二个“三阶段”主要是指输出阶段中职业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与前者一样,依然是弹性的、开放的、动态的,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是受多维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影响的结果。表2-9表达的是输出阶段的三段论。
表2-9 输出阶段的三段论

续表

人生的输出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阶段。这一个阶段孕育着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所有的沧海桑田的体会均在这一阶段,这里既包含着个性的特质、智慧、勤勉、欲望、健康、能力、毅力等诸多个体要素的影响,也包括了环境与人文的影响,如机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毕业学校、学术导师的成就和支持、关键人物的态度、配偶的素质水平、个人小家庭的和睦、朋友或人生导师的指导等因素的影响。
③职业生涯发展第三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三个“三阶段”主要是指再适应阶段中职业发展的阶段。“再适应阶段”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要遇到,在职业中一次性就成功的人很少,都要经历“再适应阶段”。这一阶段不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却是人生到达辉煌的必经阶段。表2-10表达的是再适应阶段的三段论。
表2-10 再适应阶段的三段论

续表

人们在进入职业阶段后,首先是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其次是独立地去工作、去创新,展示自己。但这一阶段不可能延续至人生的淡出阶段,即退休阶段。在人生最重要的输出阶段,当你具备独立工作能力,能独当一面肩挑重担之时,通常会遇到3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和下降到波谷。这三个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虚心和学习,需要帮助和支持。
再适应阶段是重新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思路、工作态度、工作行为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硬环境和工作软环境,更加适应个人的职业状况,在各种不同际遇中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千回百转中去攀登职业的高峰的阶段。这一阶段,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导师,更需要容忍和让步,更需要毅力和沉着,更需要素质和内涵的支撑。
2.职业发展模式
(1)直线型职业生涯。终身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在线形等级结构中,从低级走向高级,不断获得更大的权利、更多的报酬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2)螺旋型职业生涯。跨专业的职业生涯方式,围绕职业锚这个核心,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不断找到发展的新起点。
3.男性职业发展的模式与特点
男性职业辉煌的顶点通常在中年;成功的年龄与其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职业成功与配偶的教育背景关系小;职业成功与个人的教育背景关系大;职业成功与个人的家庭背景关系较大。
(1)养家糊口的人。这也许是与男性工作有关的最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或图式。然而,今天养家糊口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女性也被认为应在这个角色中负担更多的责任。过去作为主要的养家糊口的角色的男性现在被要求负担更多的家庭事务。
(2)双性特征。现代生活中的男女两极性特征已逐渐被打破,一个人往往表现出男性和女性的双重特征,使得男性和女性都有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但这种变化对某些男性来说还不太容易接受。
(3)A型人格。定义:精力充沛,过度投入工作,有很高的成就趋向,没有耐心,很少休息,易紧张,无法放松。不能适应看重团队工作、人际交往、分享权力、合作的新的工作环境。
A型人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男性的特质,它会引起健康问题并使男性很难投入家庭中的养育和照料的角色。
(4)“家庭妇男”。当女人快速进入工作领域时,男人不得不开始分担家务,参与照看儿童的工作。参与照看儿童工作的男性应该知道,父亲不同于母亲,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来教养儿童。
(5)传统的男性职业。男性倾向于在实用型、研究型和企业型领域中工作。而被性别差异隔离最严重的职位都由女性主宰,包括社会工作、护理、基础学校教育和办公室工作。
(6)“父亲假期”。目前社会上还很少有单位专门给男人照看孩子放假。在更高级的管理阶层的双职工家庭中,女性和男性都很少担负照看孩子的责任。
4.女性职业发展的模式与特点
(1)职业刻板印象。女性传统上会选择养育或照料他人的职业,例如教学、护理等,然而这方面变化很快,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选择传统上由男性做的工作。霍兰德职业编码字典中显示女性常常能找到代码为CS(事务—社会型)、CE(事务—企业型)、SI(社会—研究型)、EC(企业—事务型)的工作,而在RI(实用—研究型)、IE(研究—企业型)、IR(研究—实用型)、EI(企业—研究型)领域更难一些。
(2)“女性的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压力。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中有更多的压力,但美国劳工部一项关于妇女的调查显示:80%的妇女喜欢她们的工作。
(3)传统的角色期望值。
①传统的女性角色,如母亲和家庭主妇,“委任的母性义务”仍为许多人所看重。
②人们对妇女就业仍存在偏见,女性在一个不公平的系统中致力于修正不公平的部分,而男性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③性别刻板印象可以让同一个公司里的男性和女性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
④玻璃天花板效应:态度和组织偏见而造成的人为障碍阻碍了合格的女性进入中高级管理阶层。
198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的女性担任高层管理工作。
1990年,有3%的女性担任高级管理工作。
1995年,女性在所有的管理/执行岗位中占据了48%位置。
随着女性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个天花板将逐渐被打破。
知识链接
打开你观念的抽屉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之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1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虽然你现在薪水只有1万日元,但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1万日元。”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年轻人听后,感到有些奇怪:不对呀,明明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1万日元,可松下先生为什么会说不止1万日元呢?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说:“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松下先生的一番话,使年轻人茅塞顿开。
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报社社长的年轻人,回忆起与松下先生的谈话时,深有感慨:对于年轻人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的生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