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心——放射治疗七步走

步步“精”心——放射治疗七步走

放疗前的过程比较精细,涉及不同人员的分工合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放疗门诊就诊:放疗前携带好既往的就医资料至放疗科门诊就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放疗。

(2)体位固定:由医师、物理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措施,包括真空垫、热塑膜、乳腺托架、臂托、脚垫等。

(3)CT模拟定位:模拟治疗条件,用CT扫描获得治疗用的图像。扫描结束后医师会在患者体表画线作为治疗体位的重要标志。

(4)靶区勾画:这一步最重要也最耗时,医师需要将照射的部位和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区分出来。

(5)放疗计划设计:医师勾画完靶区后,物理师需要用专门的电脑软件像设计建筑图纸一样,制订出个体化的放疗计划,相当于把医师的要求转化成一种可以被治疗设备执行的程序。

(6)放疗计划的评估、验证、批准:放疗前的最后一步工作,通俗讲就是评估第五步的计划质量怎么样,一个好的放疗计划需要既让肿瘤得到完整、高剂量的照射,又要照顾到周边正常组织不被牵连照射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一步通常由医师、物理师、治疗师共同完成。

(7)放疗计划实施:治疗师操作加速器执行放疗计划。

理想的计划需要反复多次调试,相当耗时耗力(一般需要数天,复杂的计划需要更久)。这个阶段,患者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耐心、耐心、再耐心。但请坚信,慢工出细活,为了治疗更安全更有效,耐心等待总是值得的。上述七个步骤中,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密切配合。

1)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

每个患者都有自己专属的“个体化”模具,根据身体某个部位的轮廓进行“量身打造”。模具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和体位的固定,因为每次治疗都要重复这个体位并且在这个体位上保持静止至少数分钟甚至十来分钟,因此患者在制作模具时,一定要放轻松,找到自己感觉相对舒适的体位,再示意医师进行固定。针对不同的治疗部位,通常会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措施,包括真空垫、热塑膜、乳腺托架、脚垫等。

热塑膜是一种医用热塑性材料,这种材料遇70℃热水会变软,将其覆盖在患者需要固定的部位,冷却后成型,就会与患者体表轮廓保持一致;真空塑形垫则是在不透气的帆布或尼龙材料里面填充小的泡沫颗粒,待患者摆好体位后,再通过抽出里面的空气进行塑形,固定住患者的体位。

热塑膜面罩

真空塑形垫

乳腺托架

2)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忽视的体表标记线

放射治疗如同射击打靶,射击的准确性依赖于靶心的坐标位置。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环节中,患者固定好体位后,医师会在患者皮肤上(或在定位器具上)用墨笔(黑色)画上十字线,在十字线的中心部位贴上铅点,作为初始的参考坐标进行后续的放疗计划制订。第一次治疗时或复位时,将采集到的复位影像和定位影像进行匹配,根据坐标偏移数据重新画十字线(红色)作为实际治疗坐标。后续的每次治疗均根据红色十字线进行患者的摆位。因此,标记线非常重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晰;如果颜色变淡,应请医师补深。不建议患者自行勾画此标记线,以免勾画错误导致治疗失误;若特殊情况下来不及由医师勾画,可自行描深颜色,但切记在下一次治疗前告知医师或治疗人员。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放疗的流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临床上也经常遇到患者问医师“我需要做几次放疗”“我要不要住院”“我生活中要注意点啥”……别着急,且等下面一一道来。

放疗的体表定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