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的放疗

恶性淋巴瘤的放疗

淋巴瘤病理类型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治疗策略及预后转归各不相同,惰性淋巴瘤生长发展慢,有时可以暂时不治疗,观察随访复查就行;而侵袭性淋巴瘤生长发展相对较快,通常需要立即开始治疗。因此,淋巴瘤的诊治需要通过多学科团队,结合患者的年龄、体力状况、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和预后因素评估等制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不同于其他肿瘤,对于淋巴瘤来说,手术大多不能根治,短期内通常会复发,手术适应证仅限于活组织检查或并发症处理。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手段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为主。化疗是恶性淋巴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联合用药,多疗程维持治疗,可以结合靶向治疗和生物制剂,进一步提高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使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功能,但并非所有的恶性淋巴瘤均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一般用于对60岁以下且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中高危患者。

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规范治疗手段,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如早期的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瘤,通过放疗就可达到治愈的效果。某些特殊类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其临床症状为鼻塞、鼻衄等,易侵及同侧上颌窦、筛窦和鼻咽等,对传统化疗较不敏感,早期患者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局部控制率可达90%以上。放疗还可用于化疗后巩固治疗,淋巴瘤化疗后即使肿瘤完全消失也不等于没有复发风险,仍有部分患者会在化疗前的原发病灶部位复发,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对原发灶部位进行放疗,进一步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的概率。还有部分淋巴瘤在足量化疗后仍有肿块残存,这是需要及时针对残存肿块放疗,尽最大可能减缓肿瘤的生长。此外,对于特殊部位的淋巴瘤,例如脊髓、眼睛、气管、心脏附近的肿瘤,放疗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从而缓解局部病灶引起的压迫和疼痛等症状。

虽然淋巴瘤被定性为恶性肿瘤,但很多类型的淋巴瘤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被归为惰性淋巴瘤,并且一部分类型的淋巴瘤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可以被治愈,故而淋巴瘤被WHO定义为“可被治愈的肿瘤”。

放疗要在明确病理、分期、肿瘤部位和患者一般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放疗技术和剂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和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由于淋巴瘤在全身各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其放疗的流程、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同部位的其他肿瘤相似,例如:头颈部淋巴瘤的放疗流程及注意事项可参考鼻咽癌;纵隔淋巴瘤的放疗可参考肺癌或食管癌;盆腔部位放疗可参考直肠癌等。由于淋巴瘤患者本身就容易出现发热、贫血等全身反应,加之大部分淋巴瘤患者放疗前已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化疗,因此除了相应部位的不良反应(头颈部出现口干、口腔溃疡、咽痛、味觉障碍,放射性皮炎等;胸部出现吞咽疼痛、咳嗽、气急、胸闷等;腹盆腔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以外,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发热、骨髓抑制等,放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放疗期间的饮食、衣着等注意事项可参考对应部位的肿瘤。

恶性淋巴瘤放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放疗后还应该根据病情继续治疗,因此放疗结束一定要向主管医师咨询后续的治疗及随访事宜。

下图为一例85岁淋巴瘤患者单纯放疗前后的CT图像,红圈内为肿瘤所在位置。左图为放疗前,肿瘤直径为12厘米,就诊时因为肿块太大压迫局部血管,导致上肢明显肿胀,由于患者年纪大,基础疾病较多,不适合全身化疗,因此对局部肿块实施了单纯放疗;右图为放疗后1个月的图像,红圈内的肿瘤明显退缩,上肢肿胀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