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放疗
直肠癌治疗前需要对其进行完整分期,根据不同分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切除能够最大程度为患者提供治愈的可能性,但直肠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多手段的共同努力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早期直肠癌患者可通过经肛局部切除让患者得以治愈,放疗作为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可应用于不同分期的直肠癌,根据直肠癌放疗与手术进行的先后顺序,可分为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术前放疗可有效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根治手术的切除率,降低复发风险。术中放疗是指,手术过程中对术区进行放疗以达到对残余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术后放疗用于术后病理提示手术不能完整切除或者肿瘤分期比较晚、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以后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对无法手术和发生多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放射治疗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放疗期间口服化疗药物可起到放疗增敏的作用,获得更好的疗效。
那么直肠癌放疗的工作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没错,还是要“七步走”。不同的是,直肠癌患者需要在定位前提前1小时排空膀胱,并饮水500~1000毫升,目的是充分充盈膀胱,避免小肠落入盆腔,减轻肠道反应。在复位及每次放疗时均采用同样标准使膀胱充盈。体位及固定方式一般采取仰卧位真空塑形垫固定,或俯卧位采取有孔腹板固定。
尽管当前放疗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仍然难以避免出现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肠道不良反应:部分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可能就已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的表现,在治疗初期症状会稍缓解。但由于肠道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会导致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等,可能会出现放射性直肠炎症,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肿瘤及周边组织黏膜肿胀引起排便不尽感。这种反应在常规放疗2~3周以后表现明显,肿瘤位置靠近肛门的患者,这种症状可能会出现得更早,更明显。
(2)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膀胱炎症及放射性尿路炎症,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非常少见)等。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男性患者,如果原本有前列腺肥大等问题存在,尿路炎症的表现会更加明显。治疗期间建议多饮水,症状持续者应求助医师。
(3)皮肤不良反应:皮肤的急性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色素加深,滤泡样红斑、脱皮、水肿等。对于照射范围涉及肛门及会阴部的患者,照射区域的皮肤会出现色素沉着、脱屑、糜烂等。患者在每次大便后都需要温水冲洗肛门周围皮肤,并且用冷风吹干,保持照射区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肛周皮肤。大部分患者只会出现轻度的色素沉着和红肿,放疗后1~3个月皮肤红肿和色素沉着会逐渐消退。如果出现了湿性脱皮,就需要求助医师,使用药物处理,帮助皮肤修复,并且预防可能的感染。
总之,在直肠癌放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充分了解直肠癌放疗效果及相关的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及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重视放疗期间的治疗要求及日常护理,理性对待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与医师沟通及时处理,才能顺利地完成直肠癌的放疗。放疗结束后应尽快至专科医师处就诊,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