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阿尔托作品在中国的翻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阿尔托及其残酷戏剧才进入中国学界。不论是阿尔托本人,还是他的戏剧理论文集,都是经由美国学者的介绍和翻译方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并非直接来自法文的译介。

我国最早对阿尔托的认识来自美国作家海兰·契诺伊的著作——《导演者的出现——简明插图导演史》的节选译文。该节选译文刊登在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1981年第4期中。在这段译文中,有一章节是专门介绍法国现代著名导演的:作者选取了10位法国导演来介绍,阿尔托位列其中。尽管文中仅有一句话提及阿尔托,但文后的注释介绍了阿尔托的身份、他所倡导的戏剧理论名称及其相关著作。

1982年第4期《戏剧艺术》中,阿尔托与布鲁克、格罗托夫斯基一同作为当时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导演兼戏剧理论家被介绍进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阿尔托戏剧论文的译介。译者从英文本的《戏剧及其替身》一书中转译了《名著可以休矣》、《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两篇论文,并在译文之前撰文介绍阿尔托其人其作及其部分戏剧观念。

1988年第2期《戏剧艺术》中刊登了由吴光耀翻译的《残酷戏剧第一宣言》、《残酷戏剧第二宣言》。这两个宣言译自埃瑞克·本特利编《现代舞台理论》(1984版)一书中玛丽·卡罗琳·理查兹的译文。

直到1993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才出版了由桂裕芳从法文原文翻译的、集中体现阿尔托戏剧理念的作品《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2006年7月此译本重印并于同年年底发行。此译本问世至今,一直是目前国内研究阿尔托戏剧思想的主要依托。2010年8月,该文集的另一中文译本《剧场及其复象》(淡江大学法文系刘俐副教授译)出版问世,这也说明了国内乃至汉语界对阿尔托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视。遗憾的是,已出版的《安托南·阿尔托全集》(26卷)中的其他著作仍未译成汉语出版。

将阿尔托法文原著与从英语转译而来的译文、从法文原文直译而成的译本对照阅读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各个译本之特色与局限性。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基本正确地翻译了阿尔托的文章。从英语转译的译文选词较文雅,从法文直译而成的译本(桂裕芳版本)选词较直接,有冲击力,笔者以为更能传递阿尔托文字的神韵。2010年版的《剧场及其复象》则因翔实、确切的注释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近阿尔托。

长达26卷的《安托南·阿尔托作品全集》中的其他作品没有进入国内翻译界的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是阿尔托作品中晦涩、抽象、无序、发散性的表达方式大大增加了细读研究和翻译的难度。即便对于一个母语为法语的人来说,阅读阿尔托的文字绝非易事。阿尔托在法国本土是出了名的难读懂的作家。也许阿尔托本人终生都在精神疾病和生活苦痛的折磨中度过,因此他的思路异于常人,所写文章天马行空,隐晦激昂。这给翻译带来了重重障碍。而国内在阿尔托作品译介中存在的大量空白,也令国内深入系统的阿尔托研究举步维艰。

2.阿尔托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我国对阿尔托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戏剧艺术》相继发表4篇阿尔托关于戏剧理论的论文之后,学界自然而然将焦点置于阿尔托所倡导的残酷戏剧理念之上。阿尔托初次出现在国人面前的身份是导演和戏剧理论家,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焦在残酷戏剧提倡的导演艺术及表演艺术方面,如《电影艺术》(1987年第10期)上的文章《形体·内心·总体——阿尔托的表演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就详细地介绍过阿尔托本人的电影表演生涯及他所提倡的戏剧语言、总体表演和观演交流等理念。事实上,对残酷戏剧的内涵及其艺术特性的研究正是国内阿尔托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其残酷戏剧理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拓宽、拓深对阿尔托的研究。继桂裕芳翻译、出版《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之后,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现关于阿尔托残酷戏剧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文章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介绍阿尔托,解读其残酷戏剧理论;介绍残酷戏剧在美洲、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探讨残酷戏剧对中国探索戏剧之影响;将该理论纳入后现代主义戏剧的范畴来进行介绍。相较于第一阶段而言,我们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戏剧内涵的问题上,更多的是偏向于一种外部比较研究,即纵向比较研究。纵向解读残酷戏剧的发轫及其对后世美国、欧洲、中国戏剧程度深浅不一的影响;纵向解读阿尔托与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渊源。

跨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研究中法文学关系及法国戏剧的学者、专家开始关注阿尔托。这一时期,桂裕芳翻译的《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得以再版,数十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多个期刊上。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而言,国内对阿尔托的审视都大大超越之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把这一时期国内对阿尔托的研究重点归纳如下:分析归纳残酷戏剧内容及要点;从“反文学”的角度审视残酷戏剧;探讨原始主义与阿式戏剧的关联;残酷戏剧与东方戏剧的比较研究;现代派戏剧的类比与对比;以德里达与桑塔格对残酷戏剧的解读与评析为基础进行批评研究;从表演与剧场功能的角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内涵研究、纵向比较外,这一阶段我们开始关注横向比较。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横向比较研究特别是残酷戏剧与东方戏剧的比较研究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除此之外,我国对阿尔托的研究还散见于不同论著(主要是辞书、文学史、戏剧史)的部分章节中。主要可归纳为4个方面:在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研究的大背景中提及介绍阿尔托,如《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辞典》(章宏伟,1989);在20世纪法国文学研究中提及阿尔托对法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如《20世纪法国文学史》(张泽乾、周家树、车槿山,1998)、《20世纪法国反文学》(刘成富,2002);在20世纪法国戏剧研究领域中探讨阿尔托在法国戏剧界的地位,如《法国戏剧百年》(宫宝荣,2001),《梨园香飘塞纳河——20世纪法国戏剧流派研究》(宫宝荣,2008);在西方戏剧理论评介的背景中介绍阿尔托,如《西方戏剧理论史》下册(周宁,2008)。但是,国内目前尚未出现研究阿尔托的专著。换言之,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并未出现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阿尔托残酷戏剧观的成果。

纵观我国对阿尔托的译介和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空白有待填补:阿尔托一些论述戏剧的著述仍然没有被译成中文,阿尔托改编的剧作《钦契一家》也没有译成中文,也未有系统研究残酷戏剧理论的成果。尽管我们的研究视角已经呈现出多角度的风貌,但是究其深度与对残酷戏剧本质的把握而言仍然有待挖掘。

二、法国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阿尔托的研究主要以英美、法国学者为主,他们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甚为可观。本论题不可能涉猎所有的研究内容,仅选取法国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是戏剧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法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版研究阿尔托的专著和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阿尔托的传记研究

在研究阿尔托的专著中,人物传记类研究专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一是因为阿尔托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分裂的人格,自相矛盾且晦涩玄奥的著述,他与世隔绝的幽闭岁月,他在清醒与疯狂两种地带的游走经历,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书稿、绘图,他前瞻性的戏剧理念……这一切都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对其人生、思想发展转变进行考证和记录。这些切入点各不相同的传记研究为进一步多角度解读阿尔托的思想奠定了翔实的资料基础,也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近这位以难懂著称的作家。再者,阿尔托宇宙观、艺术观的形成与他对生命的体验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他在身体与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是他一生的写作主题,他所经历的苦难赋予他话语权,但是文字却无法完全承载这一职责:自青年时代起阿尔托就试图用文字记录他对生命的体悟,然而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文字无法追上和表现他不断流变的思想意识,两者之间的距离成为他的痛苦之源。于是,阿尔托在其生命的3个主要阶段内(1920年到巴黎之前、1920—1935年戏剧实践探索时期及1935—1948年出游与禁闭时期)的所有实践与追问,都在表达作为个体的人在精神上所遭受的苦楚,并不断探索和寻求自我救赎的方式。可以说,研究阿尔托的思想与解读他的个体经历具有同一性。因此,在关于“阿尔托”的研究中,传记类研究占据重要地位。该类研究根据主题与内容可以进行如下细分:第一类是以阿尔托的生命历程为主线的传记,主要作品如:《安托南·阿尔托——身体的暴动者》[11](Antonin Artaud,Un insurgédu corps,2006),《安托南·阿尔托曾走过的路》(C'était Antonin Artaud,2006),该类作品按照线型的时间顺序将阿尔托生命各阶段的活动进行详细铺陈总结;第二类是以阿尔托遗留下来的涂鸦式绘画为视角,试图从这些夸张、变形的图画中窥测阿尔托的精神世界的传记,主要作品如:《安托南·阿尔托的自画像》(Les Autoportraits d'Antonin Artaud,2005),《肖像与护身符》(Portraits et gris-gris,2008);第三类是从精神分析、医学的角度研究阿尔托的传记,主要作品如《阿尔托与精神病院》(Artaud et l'Asile,1996),《关于电休克疗法——以安托南·阿尔托为例》(Sur l'électrochoc,le Cas Antonin Artaud,1996),等等,该类作品以阿尔托的精神疾病与治疗作为个案,试图解析他富有激情的创作与疯狂之间的隐秘联系。

2.关于“残酷戏剧”理论的解析、比较与影响研究

阿尔托的戏剧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问世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学界、戏剧界的关注。反而是美国戏剧界首先接纳并推崇他的戏剧理念。50年代中后期,残酷戏剧理论返回法国后才引起轰动,并且红极一时。实践该戏剧理论的高难度与该理论的晦涩难懂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60年代起,戏剧家们、学者们就坚持不懈地钻研残酷戏剧理论;从70年代初,关于阿尔托戏剧研究的专著就开始问世,主要着力于解读阿尔托的戏剧思想和残酷美学,如《阿尔托与戏剧》(Antonin Artaud et le thétre,1970),《残酷美学——安托南·阿尔托的“残酷戏剧”之美学内涵研究》(L'Esthétique de la cruauté:étude des implications esthétiques du《Thétre de la cruauté》d'Antonin Artaud,1972)等;80年代后,有关阿尔托残酷戏剧的专著主要集中在将该理论与西方传统戏剧理论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方面,如《安托南·阿尔托,戏剧与返璞归真》(Antonin Artaud,le thétre et le retour aux sources,1989),《戏剧与残酷或被亵渎的酒神》(Thétre et cruautéou Dionysos profané,1982);90年代后,国外继续从比较的视角研究阿尔托的戏剧思想,其主要成果有《尼采与阿尔托——为了一种残酷伦理学》(Nietzshe et Artaud:pour uneéthique de la cruauté,1992);21世纪初,以“残酷戏剧”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在法国召开,从历史、影响、接受等角度立体地探讨这一戏剧理论,并出版文集《残酷戏剧种种——向安托南·阿尔托致敬》(Les Thétres de la cruauté: hommageàAntonin Artaud,2000),还有不少专家专门出版文集探讨残酷戏剧对阿尔托之后的西方戏剧的影响,如《安托南·阿尔托与戏剧的先锋性》(Antonin Artaud et les avant-gardes thétrales,2005),最后还有专家从东西方戏剧比较的视野梳理阿尔托的戏剧理念与东方(主要是中、日)戏剧的关系,如《安托南·阿尔托之中国/安托南·阿尔托之日本》(La Chine d'Antonin Artaud/Lle Japon d'Antonin Artaud,2006)。

回顾法国学界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残酷美学、《戏剧及其重影》的文本分析、残酷戏剧理论对后现代派戏剧的影响研究、残酷戏剧理论与其他戏剧理论之比较4个方面是法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残酷戏剧的美学研究,如《残酷美学》,《安托南·阿尔托,戏剧与返璞归真》主要是概述阿尔托的戏剧理论内涵及该理论与原始文化如神话、仪式的关系;对残酷戏剧理论文集的详细分析主要是在《阿尔托:〈戏剧及其重影〉》(Artaud:《Le Thétre et son double》,1975)、《阿尔托与戏剧》(Antonin Artaud et le thétre,1970),该类著作详细地分析了《戏剧及其重影》内所收录的戏剧论文;《阿尔托的现代性》(Modernités d'Antonin Artaud,2000),《阿尔托与戏剧的先锋性》等书则是侧重分析残酷戏剧理论对后世的戏剧活动、特别是后现代派戏剧在观念与实践上的影响;最后还有一些研讨会文集与专题期刊,如会议论文集《来自南方的作家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écrivain du sud,2002),《残酷戏剧种种》,文学杂志专刊《暴动者阿尔托》(Artaud,l'insurgé,n°434,septembre 2004),以阿尔托作为研究对象来广泛地讨论他的各类创作(包括戏剧观念)。

除了这些专著与文集外,还有些作家学者在其书稿中专门设有章节讨论阿尔托及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如德里达在文集《书写与差异》(L'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1967)中就著有《被劫持的语言》(La parole soufflé)与《残酷戏剧与表演的封闭》(Le thétre de la cruauté et la clture de la représentation),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Under the Sign of Saturn,1980)探讨过阿尔托的文艺观等等。2006年11月7日至2007年2月4日,鉴于阿尔托著述在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法国国家图书馆联合蓬皮杜资料中心、电影资料馆等多家机构,组织了一次安托南·阿尔托个人展览以全面回顾其人、其作、其思、其想。该展览是继2004年伽里玛出版社推出《阿尔托全集》(精选集)后,法国文化界对阿尔托史料前所未有的重新关注与发掘,也显现出思想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阿尔托的重视与研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法国研究阿尔托思想的成果是非常丰硕的。

回顾中、法两国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对阿尔托的研究呈现多纬度、多视角、多成果的特点,我国对阿尔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有天然的语言屏障,故而对阿尔托的研究较为滞后。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相比,阿尔托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在20世纪法国戏剧乃至西方戏剧的研究中,这位叛逆的革新者是一位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之意义所在。本书旨在从阿尔托戏剧理论在戏剧语言、戏剧空间、戏剧表演三方面的突破阐明“残酷戏剧”倡导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戏剧,“一种被加强了的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角色、角色与演员与观众交流的活的戏剧;一种不同于在排练场里完全排定了的近乎罐头产品的戏剧,一种鼓励即兴表演充满着强烈的剧场气氛的戏剧,一种近乎公众的游戏的戏剧;一种充分发挥着这门艺术蕴藏的全部本性的戏剧,它将不是变得贫乏了的戏剧,而是得到语言艺术家们的合作不至于沦落为哑剧或音乐歌舞剧的戏剧;它将是一种多视象交响的戏剧,而且把语言的表现力推向极致的戏剧;一种不可以被别的艺术所替代的戏剧。”[12]

【注释】

[1]引自宫宝荣著,《法国戏剧百年(1880—198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页。

[2]士麦那(Smyrne),土耳其港口城市。

[3]这里所说的东方是指西欧以东、以南国家,如土耳其,并非指远东地区,如中国、日本。港口城市马赛,是法国通向东方国家的门户。

[4]法文原文:Briser avec l'illusion et l'artifice,faire que chaque pièce soit une sorte d'opération magique inscrivant la réalitédirectement sur la scène.引自velyne Grossman,Antonin Artaud,Un insurgédu corps,Paris,Découvertes Gallimard Littérature,2006,第31页。

[5]引自[美]苏珊·桑塔格著,姚君伟译,《在土星的标志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42页。

[6]“新戏剧”并非一个文学流派,也不是一个艺术团体,而是批评界用以指称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先锋戏剧的所有表现形式,其代表人物有日奈、贝克特、尤奈斯库和阿达莫夫。也有学者称之为“先锋派戏剧”、“反戏剧”、“荒诞戏剧”。

[7]引自叶志良,《从阿尔托到谢克纳》,《当代戏剧》,1997年第5期,第50页。

[8]引自安托南·阿尔托著,桂裕芳译,《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2006年重印),第88页。

[9]引自宫宝荣,《奇异的种子迟开的花朵——“残酷戏剧”理论之传播》,《戏剧》,1997年第4期,第27页。

[10]引自李江,《阿尔托与中国探索戏剧》,《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105页。

[11]综述内所提及法国研究成果的著者、出版信息等均在参考文献中有详细资料,此处不一一注明。

[12]引自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