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一、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生产要素需求量增加,平均成本降低,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产量或收益增加。规模经济以一定的经济规模作为发展基础。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框架下,规模经济体现的是各种生产要素集中投放的程度与频率。实践中,生产力要素组合的层次和方式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规模。就其范围而言,经济规模可分为行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济规模。行业经济规模反映的是行业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经济规模则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系统的广为认可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张伯伦(E.H.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S.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一是在个别企业内部形成“内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提高组织和经营效率。二是在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的“外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是多个企业之间因产业关联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地区间的合理布局,扩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马歇尔指出规模经济报酬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马歇尔修改研究成果说明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马克思在规模经济方面的理论建树也值得称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进一步阐述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目的是:产、供、销的联合,资本的扩张,降低生产成本。

2.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其次,随着规模的扩大,降低固定资产的平均成本,降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第三,规模扩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增加,规模化采购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第四,规模扩大,企业实力增强,逐渐形成企业品牌或者行业品牌,经营市场的能力提升,价格制定等方面具有话语权,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3.影响规模经济形成的因素

规模经济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进而有利于科技创新或新产品开发,从而提升区域或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但规模经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影响规模经济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如可供养殖的海域面积、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决定海水养殖业规模大小;②物质技术装备的配备情况,如海水养殖业的设施水平、机械化程度影响海水养殖业的规模;③经济方面的硬要素,如资金充裕度、市场完善度、劳动者素质、运输条件、产业化程度对产业规模均有一定的影响;④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软要素,如消费习惯对消费规模的影响,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支持力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1.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与要求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动态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角度看,改变传统海水养殖业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格局,规模化经营,重视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品牌效应,养殖过程中饲料、苗种统一供应,统一防疫,从市场、水质、饲料、鱼种和渔场管理五方面提高海水养殖业生产效率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净效益最大化;从技术角度看,它是指在海水养殖业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使落后的、粗放的传统海水养殖业转变为先进的、集约式的现代产业的过程;从生态角度看,它是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双赢”的过程。

要实现海水养殖业的规模经济就要实行产业化运营,产业化运营是指在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发展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部门不断延长深化产业链,实现海水养殖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产供销或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使海水养殖业逐渐成为市场化和深度开发化的规模产业,最终实现各产业互补优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发新的方法,对海水养殖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制成各种食品或其他用品。

此外,要实现海水养殖业产业化运营还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指运用标准化的原理把海水养殖业的科技和实践成果固定下来,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②机械化养殖。机械化养殖是指在生产中,育种、养殖、收获、产品运输、加工以及海水养殖业基本建设施工等最大限度地使用机械来代替手工和畜力工具操作。③科技化养殖。科技化养殖指开发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应用于海水养殖业,主要包括科学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方面的应用。④生态化养殖。我们所要实现的海水养殖业的工业化不是初级的低层次的工业化,而是一种高级的高层次的工业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规模经济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转变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符合世界范围内的水产品需求规模日益扩张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作为渔业大国应有的担当,而且在满足世界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同时,给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的机会,有助于我国渔业管理与国际规范、国际标准的接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实现由水产大国到水产强国的角色转变。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促使企业主动整合产业链中各个生产要素的优势,提高水产养殖产业的产出,无形之中会提高海水养殖业的生产效益;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整合,有效提升产业效益;进而实现海水养殖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发展优质高效海洋产业的根本要求。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陆基、海基等不同地区的资源生态优势,实现多种先进养殖模式的融合与多元化发展;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逐步扩大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实施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精细分工,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益的机制,有助于重新调整和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通过实现水产品养殖、加工、运销、服务等三次产业的一体化,延长产业链长度,使水产养殖发展成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色的新兴大产业,不仅加强产业内在联系,而且培养产业自我增长机制,实行集约经营,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3)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提高产业科技贡献率的有力推手。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不仅实现海水养殖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而且将大大增大养殖科技的推广力度,加速潜在的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科技因子在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这将极大地提高养殖业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快海水养殖业升级转型。

(4)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海水养殖业集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和生态化于一身,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种道路的确立,能够在促进生产效益的同时有效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经济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得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使得海水养殖业的工业进程不仅能兼顾社会大众和市民的利益,而且能够兼顾渔民和农民的利益,从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资源、市场、科技、投资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

1.政府层面:根据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布局

海水养殖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发展目标说明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牵扯面广,必须有海水养殖业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在实地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或者沿海各地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规划和比较具体的分区、分类指导性计划,规划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区,整合资源,多元化开发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布局、养殖品种结构、产品层次分析、质量要求和市场目标,最终在全国形成规模适度、产业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发展的养殖新格局。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指导沿海地区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加快引导水产养殖从岸线向陆上、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外海转移。

2.技术层面:为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以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的养殖方式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养殖方式的必然趋势。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高效集约养殖方式,因其具有节约资源、劳动生产率高、产品可稳定供应市场、质量相对安全等特点在全球方兴未艾。与之相应的养殖规模标准、水体环境、物种、方式、基础设施、储存、运输均需要技术创新。因此,水产业科学技术要为丰富养殖物种、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质量与水产品安全、实现海水养殖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中的最终限制因子。

3.养殖层面:根据区位优势与要素禀赋确定主导产业

不同海域,自然环境与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养殖出来的海水产品的品质与营养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建立海水养殖高效生产基地与示范区,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品种,重点推进数字化、现代化、机械化的健康养殖,在养殖方式方面,可以选择标准化池塘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

4.市场层面:完善的市场载体和优良的品牌效应

市场是海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的水产品流通体系,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促进消费者消费,又能借助于客观的市场利润激发生产者经营水产品的积极性,是联结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完善的水产品市场不仅要有批发市场,还要有零售市场;不仅包括国内市场,还要包括国际市场。同时,完善的水产品市场还可以帶动水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如各种满足水产品物流的现代、快速、高效的网络平台建设,卫星传输技术、产品远距离展示技术等通讯技术等适应水产品市场发展的现代化、数字化,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再如,与水产品市场相关的服务业,如制冰、水泵等器材、产品包装物、货物打包、托运代理等也随之发展。

品牌是海水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海水规模化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可以借助现有海水养殖基地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适应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渐进扩大名特优珍稀海洋生物的养殖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发挥延伸产业链拓展品牌效应的功能,通过海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养殖、加工、出口系统发展的格局。

5.政策层面: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夯实规模化养殖的公共服务

体系

(1)海水养殖业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政策的有效矫正。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科技成果正外部性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矫正。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规制生产者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养殖。同时,增加财政支出,诱导企业、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海水养殖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科技攻关活动,促进海水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借助于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渔业科技培训行动,开展海水养殖品种更新工程、养殖模式创新工程和技术推广入户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2)海水养殖业弱质性、高风险性需要政府政策的有效调节。首先,海水养殖业发展需要政府在金融信贷、品牌推介、市场拓展、养殖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为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例如,可以把海水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纳入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出台养殖用海使用权抵押、评估、担保办法,凡取得海域使用权和养殖许可证的企业,可按中介评估价的50%贷款,在此基础上,该企业的抵押资格经主管部门确认、登记后,地方财政再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进一步提高养殖企业的赢利预期。其次,海水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冲击和退出障碍需要政府政策的有效调节。海水养殖业发展中,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升级。某些养殖品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之后,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退出障碍问题,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如果政府不制定和推行有效的产业调整与产业援助政策,海水养殖业将难以为继,大量养殖资源会滞留在传统养殖、落后工艺产业中,不仅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还会因长期亏损及失业等问题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