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上所述,我国海水养殖业长期以来处于稳步发展态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继续大力实施“以养为主”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海水养殖业的多品种、多模式、工厂化和集约化发展,不但有效解决了我国水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而且夯实了我国作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出口大国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战略地位。
一、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2013年FAO发布了2011年世界水产养殖概况(表3-13)。统计结果显示近10年,水产养殖产量每年以5.2%~7.7%的速度增长。2011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6 27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2%。其中,亚洲水产养殖产量达5 55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8.5%,美洲和欧洲分别占4.7%和4.3%。世界水产养殖的产值达130亿美元,其中藻类养殖产量为2 100万吨,产值5.5亿美元。
表3-13 世界水产养殖产量(2001~2011年) 单位:万吨

就世界范围来说,水产养殖是动物食品生产部门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增速超过人口增速,来自水产养殖的人均供应量从1970年的0.7千克增加到2006年的7.8千克,年平均增长率为6.9%。水产养殖业已经超过捕捞渔业作为食用鱼的一个来源。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年产量不足100万吨的产业,发展到2011年报告的产量达到6 270万吨,产值近900亿美元,年增长率近7%。2012年,世界食用鱼供应的1/2来自水产养殖。世界水产养殖主要在亚太区域发展,占世界产量的89%和产值的77%。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巨大产量,其占全球产量的67%和产值的49%。[1]
我国在1990年首次实现了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截至2013年,20余年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大约为70%。在我国,90%的食用鱼产量来自于水产养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连续30余年居世界第一。中国水产品产量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1/3,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养殖业的产量多年来一直占到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用于海水养殖动物的人工配合饲料所需原料主要来自水产动物加工废弃物、非经济鱼类、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后剩下的人们不能食用的下脚料,如榨取和提炼大豆油后剩下的豆饼和豆粕,生产花生油后剩下的花生饼和花生粕,酿酒后剩下的酒糟,禽类加工后剩下的羽毛等。海水养殖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含优质蛋白质和优质脂肪酸的水产品,另一方面高效利用了人们不能食用的“食物”副产品。可见,海水养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海洋生物资源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
二、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渐行渐近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除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障之外,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我国水产领域成果的80%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水产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全院现有海区研究所3个、流域研究所4个、专业研究所2个、增殖实验站4个及院部共14个单位,与地方共建了5个研究机构,分布在全国的12个省(市)。建院以来,全院培育了一大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成果,有560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奖56项。全院以占全国水产科研单位约20%的科技人员,取得占全国水产行业50%以上的国家奖和省部级成果奖,为我国水产业快速发展、渔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选育水产优良品种,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引进、驯化或育成了大菱鲆、史氏鲟、“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黄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中国对虾、“太湖1号”青虾、松浦镜鲤、鳗鲡、哲罗鱼等20余个优良新品种(品系),育种技术进一步熟化,为规模化育苗奠定了基础,并迅速转化和应用,加快了这些新品种、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大菱鲆、鲟鱼、罗非鱼已经形成了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产业规模。其次,建设高效低耗养殖设施,推进现代渔业健康养殖模式。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建立了复合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淡水鱼类原良种场设施与水体自然净化系统等一批健康养殖设施系统,有力地促进了苗种产业的发展,提高苗种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及标准化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健康养殖理念得到深入,为当前我国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如复合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示范推广,使养殖产量提高30%,生产出优质鱼类98.1吨,向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有利于保障人民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实现销售收入173.88万元,经济效益提高了15%以上。节水效果达到28.6%以上,污染物减排达到30%以上,改变了池塘养殖药物无度滥用而造成环境污染恶化、修复困难以至于水资源难以持续利用的局面。第三,深入开发绿色饲料及添加剂,为生态型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为提升水产养殖饲料利用率,稳定鱼苗水质环境,减少污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发了十余种绿色饲料及添加剂。如水产饲料新蛋白源与高效配合饲料、渔业环境微生物生态调节剂、渔业水环境生物净水剂等。其中黄海所开发的海水鱼类绿色饲料添加剂使鱼的成活率提高10%,增长率提高18%~22%,饲料系数达到0.9~1.0,养殖排放水质BOD、COD、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别减少15%左右。这些高效饲料及添加剂不仅提升了饲料利用和饲料加工的科技含量,支撑了水产养殖农牧化发展,对我国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条件下,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因营养不平衡引起的病害,提高生产率,有效降低养殖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一套完整的科技推广网络开始形成,省、县渔业主管部门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带动、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员包户的形式,紧紧围绕“河蟹、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和“测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优质苗种生产技术、健康养殖技术、水产食品安全技术”等主推技术,通过部级专家—省级专家—县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这条科技“传送带”,把先进、实用的增产、增效技术和科技成果输送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民的手中,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养殖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据测算,海水养殖业新增产值中,科技贡献率为41%,其中饲料应用和技术改进贡献占65%~70%。而从渔业科研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分析中可知,目前的投入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来说都处于偏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为此,我国应加大投入,特别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保证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海水养殖业已成为我国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国水产品产量由“十五”期末的4 279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5 907.68万吨。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于水产养殖,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67%提高到72.6%,从事养殖业的人口1 300余万人。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获得了同步发展,目前海水养殖量在我国水产品养殖总量中占比稳定在40%左右,并保持年均5%~8%的增长速度。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转移渔业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世界渔民和养殖渔民人口为3 800万人,我国渔业劳动力达到1 300万人,净占世界渔民(含养殖渔民)的1/3。近几年仅对虾养殖就吸纳就业接近50万人。渔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12年的11 256元,高出同期农民人均收入3 000多元。可以说,海水养殖业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水产业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随着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水面养殖、深水区养殖、冷水性鱼类养殖、休闲旅游观光复合型养殖将不断发展,海水养殖业在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的战略作用将越来越大。
四、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海洋水产物流贯穿海水产品整条供应链,是将生产、采购、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过程。水产品物流是食品物流体系中专业性较强的物流行业,它既有一般商品物流的基本特征,又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海水产品的自然特性(贮存期短、易腐烂变质等)决定了海洋食品物流同一般的物流相比有一些特殊性,海水产品的物流体系必须建立在冷链物流的基础上。海水产品获得之后,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目前,全国有近2万座冷藏库,总容量达到880万吨的冷库,其中140万吨为冷却物冷藏量,740万吨为冻结物冷藏量;1 910辆机械冷藏列车,20 000辆机械冷藏汽车,冷藏船吨位10万吨,集装箱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00万标准箱。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加工、配送、零售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物流体系,并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三大区域性物流圈: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目前,我国有专业水产批发市场340多家,国家定点水产批发市场20家,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例超出50%,但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水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性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水产品的冷冻冷藏设施。2012年,水产流通产值达到3 451.6亿元。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由2001年的57个增加到2010年的150个,市场成交额更是由2001年的340.8亿元骤增至2010年的2 096.6亿元。并且水产品产业市场呈现出集聚特性,山东、浙江、江苏、广东、上海、辽宁规模以上水产品交易市场活跃,年成交额均逾百亿元,六省市水产品专业市场交易额占全国市场交易总额的72%。大型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开始应用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加工、冷却、冻结等环节实施低温处理起步,逐渐向储藏、运输、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向着全程低温控制的方向快速发展。
五、海水产品加工业日趋专业化、系列化
我国海水产品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由原来简单的对鱼虾的保鲜、冷冻发展到目前的包括冷藏、冰鲜、腌制、熏制、罐制、调味熟制、鱼糜加工、药物与保健品、鱼粉与饲料、海藻化工等在内的专业化、系列化的庞大行业。据《中国渔业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水产品加工能力及水产品加工产值等方面都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表3-14)。我国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改善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延长海洋农业产业链,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表3-14 2002~2012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态势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03~2013)。
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达到9 7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 737家,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 638.0万吨。2012年,用于加工的水产品的总量为2 135.81万吨,其中海洋水产品1 625.00万吨,约占76.08%;水产加工品总量1 907.39万吨,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 563.40万吨,约占81.97%,水产加工品的产值由2002年的76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 147.7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9%。2012年,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