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第三节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一、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工厂化养殖是指运用自动控制学、建筑学、机电学、化学等学科原理,模拟养殖物种的天然的生理、生态环境,通过机械化、数字化设备,对养殖过程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养殖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现代养殖方式。我国的工厂化养殖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梭鱼、真鲷、黑鲷、河鲀、大黄鱼等经济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的突破,这些种类的初级集约化养殖开始兴起,但由于当时养殖技术落后、养殖设施比较简陋及经济实力有限等原因,养殖密度低、养殖成活率低、养殖效益低,产业化规模受到极大限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菱鲆的引进和“深井海水+温室大棚”养殖模式的确立,我国的工厂化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12年,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规模突破1 924万立方米,养殖种类拓展到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石斑鱼、三文鱼、河鲀、真鲷、鲍鱼、星鲽等20多个经济品种,年产量1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养殖大国。2012年工厂化养殖产量达到15.891 6万吨,但工厂化养殖90%为“深井海水+温室大棚”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存在很大的缺点和不足:一方面,在设施、设备与土地利用率、养殖密度、养殖成活率、养殖效益及养殖技术等方面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开放式流水养殖的大排大放对近海环境的污染和疾病在主要养殖区及养殖品种间的交叉感染容易引发大规模疾病的流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十一五”以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开展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企业近70家,养殖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虽然仅占我国陆基工厂化养殖面积的10%,但由于循环水养殖具有节水、节地、节能、低排放、养殖效益高、产品绿色无公害等特点,其在产业中的科技示范与带动作用和对产业转型升级所发挥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二、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多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探索发展路程。

1.海水池塘围堰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5 745.09千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 331.48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3.18%;到2012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 088.403千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 180.927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6.96%,统计显示我国近几年海水养殖面积及其所占水产养殖面积比例均呈稳步缓慢扩增的趋势。而对于海水养殖模式中的池塘养殖,近几年养殖面积变化不平稳。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08年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350.829千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22.22%,到2009年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416.383千公顷,提高了18.69%,占海水养殖面积的22.39%。从2009年开始,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呈现小幅度递减的趋势,到2010年,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413.838千公顷,下降了0.61%,占海水养殖面积比例为19.89%;到2011年,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405.396千公顷,下降了2.09%,占海水养殖面积比例为19.25%;到2012年,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437.630千公顷,增长了7.95%,占海水养殖面积比例为20.06%。

可以看出,全国海水养殖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渐渐趋于缓和状态。可是,其中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从2009年开始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分析认为,部分原因是工厂化养殖模式的逐步得到推广和运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海水工厂化养殖水体为9 744 375立方米,到2011年,扩增到14 904 654立方米,增长了34.6%;2012年增加到19 243 855立方米,增长了29.1%。

从分布地域看,目前,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及海南10省份。根据2011年中国渔业统计数据显示,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排名前四的依次是山东(125.287千公顷)、广东(68.557千公顷)、辽宁(47.024千公顷)、江苏(46.598千公顷),四省份的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共计287.466千公顷,占全国海水池塘养殖总面积(405.396千公顷)的70.91%,其中山东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最大,占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的30.9%。2012年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排名前四的依次是山东(128.404千公顷)、广东(74.229千公顷)、辽宁(62.328千公顷)、江苏(45.001千公顷),四省份的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为309.962千公顷,占全国海水池塘养殖总面积(437.630千公顷)的70.83%,其中山东省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仍然最大,占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的29.34%。

2.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种类

我国海水池塘单品种养殖开始于20世纪70年末的中国对虾大规模养殖,现逐步发展为综合生态养殖。养殖品种也从初始阶段的单品种的中国对虾养殖,发展到基本覆盖所有海水养殖产品。我国海水池塘养殖品种如表5-1所示。

表5-1 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种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渔业年鉴整理。

3.海水池塘围堰养殖产量

近几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呈现稳步增产的趋势,而海水池塘养殖产量由于池塘养殖面积的变化,池塘模式养殖总产量也呈现不平稳的变化。2008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 340.32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51.59%,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141.422 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0.55%;2009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 405.22万吨,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185.290 6万吨,较2008年提高了31.02%;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3.19%;2010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 482.32万吨,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197.831 7万吨,较2009年提高了6.77%,占海水养殖产量13.35%;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 551.329 2万吨,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195.736 1万吨,较2010年下降了1.05%,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2.61%,主要是养殖面积的减小,对比2010年,2011年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下降了2.08%;2012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 643.810 5万吨,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212.702 0万吨,较2012年绝对量增加了16.945 9万吨,相对量增加了8.66%,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2.94%。

由于池塘养殖面积增减变化不稳定,导致海水池塘养殖产量呈现不稳定的变化趋势。2009年比2008年,产量提高了31.02%,到2010年,较2009年提高了6.77%,到2011年,产量较上一年下降了1.05%,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8.66%。但另一方面,海水池塘养殖绝对量与单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如表5-2所示,从2008年到2012年,单产量一直呈递增趋势,到2012年单产量达到4.86吨/公顷,比2008年提高了近20%。

表5-2 我国海水池塘养殖单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09~2013)。

三、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滩涂一般是指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海南都有分布,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洋滩涂总面积约217万公顷。海洋滩涂养殖为海洋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潮间带的软泥或砂泥地带进行海水养殖。我国滩涂养殖的主要对象为贝类、藻类,以及少量的弹涂鱼等鱼类。2011年,我国滩涂养殖面积达到677千公顷,养殖总产量达到564.177 0万吨。2012年,我国滩涂养殖面积达到691.322千公顷,养殖总产量为563.985 5万吨。

目前,我国利用沿海滩涂进行养殖的大宗经济贝类主要有牡蛎、蛤类、蚶类、蛏类、螺类等。其中牡蛎从南到北都有大量养殖,养殖种类包括长牡蛎、近江牡蛎和褶牡蛎等,年产量近400万吨;蛤类主要包括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等,年产量约300万吨;蛏类主要有缢蛏、大竹蛏、长竹蛏等,蚶类主要有泥蚶、毛蚶等,蛏、蚶类合计年产量约100万吨。

沿海滩涂贝类养殖模式在南、北方存在一定差异。北方一般为粗放式养殖方式,滩涂成片面积大,一定规格的贝类苗种投入滩涂后,至养殖规格后进行采捕。这种模式以山东、辽宁滩涂养殖为代表,为增殖养护方式。以浙江、福建为代表的南方沿海滩涂贝类养殖,养殖业者户均养殖面积不大,部分滩涂经围塘等方式提高养殖效率,养殖过程中随苗种规格变化进行疏苗,为多段式养殖,其养殖模式较北方精细。

我国滩涂贝类养殖生产的开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沿海渔民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我国滩涂贝类养殖的规模和养殖种类都居国际首位,但总体而言,滩涂养殖还存着这滩涂利用率不高、养殖生产技术含量低、病害问题多发、良种覆盖率不高等问题,亟待通过科技进步,开展健康养殖模式与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效益。

我国滩涂养殖藻类主要为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但从养殖技术而言,主要依赖于半浮筏式养殖技术进行养殖。2011年,包括部分浅海沙洲的紫菜养殖总面积达到了60.4千公顷,养殖产量达到10.3万吨。2012年紫菜养殖总面积增加到61.456千公顷,养殖产量达到11.232 9万吨。其中,江苏、山东等省养殖的条斑紫菜是我国藻类主要出口优势品种。我国滩涂养殖藻类主要面临的问题:可养殖空间随着近岸海洋工程开发及滨海工业区建设存在的空间萎缩,同时,紫菜苗种繁育和栽培规模化程度较低,存在着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技术差异大等问题。

四、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空间

浅海海域(包括海湾、河口区域)是国内外海水养殖的主战场。近90%的海水养殖产量来自于浅海海域,养殖的种类包括鱼类、贝类、藻类以及蟹类、刺参等等。我国大陆海岸线18 000多千米,拥有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1 333万公顷。尽管我国浅海养殖的产量高,但与欧洲相比,产值较低,如每吨藻类的价格,在欧洲为2 160美元,我国仅为210美元,相差10倍;每吨鱼的价格,欧洲为64 400美元,我国仅为1 850美元,相差30多倍。

随着土地资源和浅海海域资源日益紧缺,集约化的海水养殖成为必然。同时,我国积极探索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基于大型藻类养殖的生态修复模式等,通过调整养殖结构,增加养殖种类的多样性,提高高价值、高品质养殖种类和品种覆盖率,减轻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山东荣成市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的探索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桑沟湾养殖水面14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8米,是中国最早开展海水养殖的海湾之一,20世纪80年代,桑沟湾开展了多种模式的IMTA养殖试验,并且获得的巨大的成功,是中国典型的IMTA养殖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桑沟湾就开始进行海带养殖,中国第一个海带育苗场建在其附近。80年代开展了栉孔扇贝、牡蛎和虾夷扇贝等贝类的筏式养殖,并采用贝类和海带间养技术。扇贝和海带综合养殖能大幅度提高养殖产量,养殖初期,扇贝的养殖产量从5千克/亩提高到50千克/亩,海带的养殖产量从1 700千克/亩提高到2 000千克/亩。但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20世纪90年代扇贝大规模疾病的爆发,影响了这种养殖方式,海带的质量和产量都开始下降。此后,桑沟湾开展了“疏密工程”,减少了近湾贝、藻的养殖数量,90年代中后期对该湾海带养殖容量、扇贝养殖容量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湾内扇贝和海带合理的养殖面积,提出了海带、扇贝和鱼类养殖“三分天下”的设想,三者养殖的比例大体上为7∶2∶1。从此,使桑沟湾的海水养殖朝着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方向发展。

21世纪初,桑沟湾又开展了鲍—海带综合养殖,这种养殖方式采用鲍鱼(置于在网笼中)和海带间养,用收获的海带喂养鲍鱼,这种养殖方式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在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经济产出。以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鲍—海带间养海区每亩养殖鲍100笼,每笼放养鲍77个,平均壳长83.26毫米,平均个体重106.61克,成活率为100%,每笼湿重7.17千克,示范区的鲍养殖总量为1 000万只。产值由单养海带的5万元/亩,提高到综合养殖后的20万元/亩。

目前根据养殖容量估算结果、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条件、养殖种类对营养的不同要求和生态互补特性,已经在桑沟湾建立并完善了扇贝与海带、牡蛎与海带、鲍鱼与海带间养、套养等鱼贝藻多种IMTA综合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