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四节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为了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界与实务界积极做好实用技术成果的遴选、集成与推广工作,引导沿海地区,围绕主导品种,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植主导产业。

一、大菱鲆健康苗种培育及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大菱鲆健康苗种培育及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2001年立项)、“规模化大菱鲆优质苗种生产技术中试”(2006年立项)实施,进一步转化和推广“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模式,实现人工调控大菱鲆亲鱼多批育苗,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大菱鲆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项目还开发了养殖大菱鲆和培育大菱鲆仔、稚、幼鱼的全价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建立了日换水量不超过20%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二、半滑舌鳎高雌性化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中试与示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半滑舌鳎高雌性化苗种繁殖、培育、养殖技术,进行雌性化苗种的示范养殖,示范面积达2 000平方米,辐射养殖面积50 000平方米。目前已将苗种雌性比例提高到63%以上;销售收入90万元,利润45万元,社会效益400万元。半滑舌鳎高雌性化苗种繁殖培育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海水养殖业新品种培育水平,使商品鱼养成率成倍提高,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带动了饲料、建筑、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年增加就业岗位约8万人。另外,推动了海水鱼类增殖放流和资源修复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技术

鲟鱼是最古老的一种鱼类,野生驯养十分困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鲟鱼苗种的人工扩繁”(2004年立项)和“小体鲟的人工繁殖及大水面放养中试”(2006年立项)实施,采用活体取卵技术,突破了史氏鲟幼鱼驯化难题。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1.2万尾,连续3年进行全人工繁殖,生产鱼苗77.6万尾。项目以“中心+示范点”、“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实施了“千户、千池、千万元”的鲟鱼养殖示范工程,辐射带动24个省份,养殖量约占全国鲟鱼养殖的50%左右,产值11.3亿元。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技术开创了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实现主养鲟鱼品种的全人工繁殖,创建第一个鱼子酱出口品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养鲟国家。年产值10亿元,累计产值超过100亿元。

四、深水网箱高效养殖系统的中试与示范推广

深水网箱是我国开发利用深水海域的重要设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升降式深水网箱养殖系统的中试生产与养殖示范”(2004年立项)和“深水网箱技术集成化高效养殖示范与推广”(2006年立项)实施,优化了深水网箱设计及提升制作工艺技术,熟化了网箱工厂化制作工艺流程及产业化技术,提高了深水网箱的抗风浪能力(能够抵御海上风力达到14级),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海区的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通过示范推广,至2010年,累计新增效益达24.56亿元,节约引进网箱资金7.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约1 520个。深水网箱养殖改善了我国近海养殖环境,带动了网箱养殖管理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养殖空间,同时拉动了化工、饲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五、罗非鱼产业化、现代化

罗非鱼产业良种化、规模化、加工现代化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罗非鱼种源、养殖及加工三大产业的形成,确保了我国罗非鱼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的地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南方主产区,仅2006~2008年产值就达217亿元,加工出口创汇16.7亿美元。

六、全雌牙鲆反季节繁殖与育苗技术中试

牙鲆生长快,味道鲜美,且雌性生长更快,个体更大,经济价值更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研究获得全雌牙鲆后,通过“全雌牙鲆反季节繁殖与育苗技术中试”(2006年立项)实施,实现了全雌牙鲆在春季产卵以外的其他季节均可产卵,3个月培育后可在年内任意时间繁殖。该技术不需经任何化学性处理,即可有效地控制鱼类性别,不仅提高了饵料转化效率,而且具有极大的生态意义。项目实施期间共计产全雌受精卵2.2亿粒,价值135万元;用于合作企业孵化生产约10千克,约合1 000万粒。经与秦皇岛海鑫水产养殖公司等6家养殖企业合作,培育出大规格鱼种275万尾,产值达605万元,利润27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为全雌牙鲆的进一步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国对虾“黄海1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虾产业的发展。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