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优良品种是推动养殖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美国畜禽联合会测算,动物品种的养殖产品产量的增幅的贡献率为35%。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预测,1985~1996年期间,我国农业的良种贡献率为35%~38%;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布的报告提到,近年我国品种培育水平和推广水平稳步提高,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良种的科技固化程度高,通过把复杂的高新技术成果凝聚到种子里,转化成为相对简单的技术易被农民接受和应用。良种是良种良法等农业增产技术的核心,所有农业技术最终是依靠品种实现其最终生产效益的。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良种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早期的单一产量育种飞跃到生长、发育、繁殖和抗逆能力等综合性状遗传改良,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种业,开展水产种质创新,对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成立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启动国家级原良种场建设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据统计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支持428个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以遗传育种中心为龙头、国家级及省级原良种场为基础、苗种繁育场为骨干的水产原良种研发和生产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要求发展畜牧水产育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正处于“十二五”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现代水产种业体系逐渐形成的时期。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要求“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继续实施种业发展重点科技专项”等要求。国家陆续推出的海洋开发战略不仅为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种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原良种体系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成,特别是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逐步正常运转,我国现代水产种业的基础条件已粗具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传统选育技术日趋完善,逐步推广应用以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现代种业发展的技术条件已具备。

相对于农业、畜牧业,海水养殖业的良种产业刚刚起步,初现端倪,但已显露出巨大的潜力。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产种业的发展,在国家主要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贝、藻、鱼、虾等主要海洋经济物种的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了“黄海”1号和2号中国对虾,“南海1号”斑节对虾,“蓬莱红”栉孔扇贝,“中科红”和“中科2号”海湾扇贝,“海大金贝”虾夷扇贝,“大连1号”和“东优1号”鲍鱼,荣福海带,东方2号、“爱琴湾”、“黄官1号”、“三海”海带,“申福1号”、“闽丰1号”紫菜,“中科1号”、“科海1号”、“中兴1号”、“桂海1号”凡纳滨对虾,“黄选1号”梭子蟹,“海优1号”马氏珠母贝,“光合1号”中华绒螯蟹,“丹法”大菱鲆,“鲆优1号”、“北鲆1号”牙鲆,“闽优1号”大黄鱼,“水院1号”海参等30余个海洋生物新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基于海珍品优良品种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构建不同地理群体虾夷扇贝BLUP育种体系、雌雄同体自交家系、红白柱杂交F1代的F2传代以及红白柱混合家系136个,获得各家系性状数据共计1 000多条,完善了扇贝生产性状数据库;研制出新型筛网,提高了虾夷扇贝苗种中间育成成活率;运用SSR标记对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了分析,对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进行了比较转录学分析,初步构建虾夷扇贝高精度遗传连锁图谱。众多的“1号”既显示了我国海水养殖良种培育的成果,也表明了相关良种培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