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节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过程来看,现代海水养殖业在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和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等诸多因素的促进下,获得较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刚刚起步,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从浙江省的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来看,海水养殖业3/4是以家庭承包作为经营方式,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式的比重偏低。家庭承包经营规模一般为每户20~30亩。而且一半以上以分散经营为主,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少,存在经营活动相对分散、运行机制不够规范、设施化程度低等问题。即使是规模经营组织,其发展水平也不高,内部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等都比较欠缺,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较弱。

2.我国海水养殖业至今尚未形成有代表性的养殖品牌,产业链条短

目前国内形成商业化订单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多,低水平运转的个体生产者数量庞大。总体表现出组织化程度低和经营素质不高,养殖业者受传统农业思维束缚,对新理念、新科技的吸收转化速度缓慢等问题。这方面与国外养殖企业的差距比较大。

3.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养殖池塘大都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产出能力逐年下降;渔业良种体系不健全,水产苗种场设施老化,选育设施建设不足,已经不适应现有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有海水养殖技术和理论仍滞后于实际生产的需要,资源与环境付出的代价大,与可持续发展尚存较大差距。如优质配合饲料的使用是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证海水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配合饲料普及率低,污染水域和营养研究不够深入,饲料工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部分海水养殖鱼类的饲养效果不理想,养殖效益低下。

4.养殖空间日渐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发展临港工业、拓展交通空间、扩张旅游用地等工程的实施,适宜开展海水养殖的海岸带面临着日趋减少的压力。因此,基于长远战略安排的需要,继续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就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年上海市海水养殖业的相关统计指标为零,充分说明了海水养殖业空间紧张的现状。2008~2012年浙江海水养殖面积呈逐步下降趋势,依次为96.14千公顷、94.51千公顷、93.91千公顷、90.84千公顷和89.75千公顷。

5.海水养殖产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首先,我国目前的渔业互保主要保的是渔民和渔船,渔业互保协会里所涉及的险种基本上与海水养殖业无关。其次,由于海水养殖业高风险与高收益的不匹配,商业保险公司设计的险种中没有专门针对海水养殖业。海水养殖户没有相关的风险保障,一旦遭受损失,只能自己承担。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许多养殖户根本没有多余的启动资金。因此,海水养殖灾害保障机制是维持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在这方面可以有效推动保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二、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海水种子工程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离产业的需求差距甚远,目前我国的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总体只达到25%左右,产业对良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国现代“海洋农业”正面临着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据农业部渔业统计年鉴的资料,我国从事水生生物孵化、繁育生产的苗种场15 000多家,繁育虾类育苗7 356亿尾,贝类育苗12 854.46亿粒,海带育苗395亿株,鱼苗4.5亿尾。海洋种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但优质高值养殖种类产量总比例不足1/10;适于养殖的优良苗种遗传改良率仅为1/4,远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良种数量少不能满足我国多样化养殖和拓展养殖空间的需要,海水养殖病害及其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传统养殖水域空间萎缩以及生产力不断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生产能力、作业方式与水平。如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达100余万吨,但优质虾苗依赖OI提供的优良种虾,仅亲虾每年的进口数量就在10万对以上,每只300~500美元。2011年我国生产对虾苗种7 356亿尾,其中凡纳滨对虾虾苗在6 332亿尾以上,美国良种虾苗的价格为120~160元/万尾,是我国的当地普通苗种价格的10倍左右,仅良种凡纳滨对虾苗种一项的产值就在百亿元人民币,可见良种种业的巨大经济效益。

1.我国对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水产种质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对水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研发能力不足,已有的种质保存工作零散、缺乏系统性,大多没有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和长期经费支持,基本没有发挥种质资源库服务种业发展的作用。现有的水产种质鉴别方法仍主要停留在形态学分类水平上,缺乏分子水平的鉴别技术,对进一步保护和研究水产遗传资源造成技术上的困难,有待大力予以改进。

2.落后苗种生产方式和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国水产苗种主要有三种生产方式:一是完全依赖天然资源型,直接从自然水域捕捞幼苗进行养殖,尚未建立其人工繁殖技术,如鳗鲡采用这一方式;二是半人工型,从自然水域捕捞亲本,采用人工繁殖方式获得苗种或部分地捞取苗种,这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养殖种类的苗种生产方式;三是全人工型,养殖种类的苗种全部来源于人工选育良种繁育的后代,我国只有少数水产种类能够实现全人工型苗种供应。这说明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主要依赖于自然水产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海水养殖业的规模经营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水产苗种繁育技术和育苗技术的精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等发展途径,我国在苗种繁育技术方面则更多向低成本、简易化和规模化模式发展,虽然在提供低价大规模苗种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带来了苗种的生产稳定性差、苗种质量难以保障、技术提升空间小等问题。

3.良种对海水养殖业增产的贡献率低

良种是增产的关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良种的使用可显著增加养殖产量。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不断增加的养殖种类和不断扩张的养殖规模,良种对水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还很低。与水产养殖业发达的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相比,我国水产业的良种贡献率也是较低的,我国水产良种增产贡献度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滩涂养殖亟须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泥蚶、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滩涂贝类半人工采苗、土池人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相继获得成功,为开展滩涂贝类增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滩涂贝类养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如前所述,我国滩涂贝类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滩涂底播养殖(包括滩涂底播护养和围塘精养等形式)。这一养殖模式较为粗放,器材和人工的投入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滩涂贝类养殖方式。该模式注重投苗量,对养殖容量、养殖密度、种类搭配等科学问题关注不够,优质种苗的使用率不高;偏重产出,忽视护滩整滩和养殖环境优化,病害问题多发。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考虑,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国外滩涂贝类养殖过程中,对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开发相当重视。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围绕贝类生理特征、生态属性、育苗采苗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美国和日本后来开发了“上升流式苗床”中间培育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和加拿大学者利用围栏、托盘、底袋等方法在潮间带进行硬壳蛤稚贝中间培育,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发达国家在浅海滩涂开发利用研究中,十分重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上的主要发展趋势。日本贝类养殖中充分考虑了养殖环境的容纳量,采取了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养殖量,达到了保持产量稳定、减少病害的效果。欧美国家在牡蛎和贻贝养殖中研究养殖容纳量,并根据水域的能量收支和个体营养需求,建立模型,并据此进行滩涂浅海开发。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滩涂贝类养殖生产中,养殖业者科技意识亟待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也亟须加强。国外现有的滩涂贝类养殖模式在技术和理念上领先于我们,但国外贝类养殖规模一般较小,投入较高,并不适合于我国滩涂贝类的大规模养殖方式,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滩涂贝类养殖领域研发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健康养殖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和自由知识产权的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才能促进我国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滩涂养殖的藻类主要为食用的紫菜,由于滩涂环境对近岸环境依赖程度极大,且缺乏海域水体大规模交换运输能力,因此,近年来在紫菜等藻类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着多例不良报道。由于藻类天然富集和积累二价金属离子的生物学特性,因此,日本等主要海藻食品进口国并不将重金属作为检测指标。但藻类可以作为海域污染状况的反映指标,需要进一步开展滩涂海域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2.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浅海养殖技术与管理策略亟待深入

我国的浅海贝类养殖一直稳居世界领先地位,而扇贝是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中最重要的养殖对象,可以说,扇贝养殖业的兴衰代表着我国浅海养殖业的兴衰。20世纪70年代贻贝养殖的规模化发展,标志着我国浅海贝类养殖业的真正崛起。8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地引进了海湾扇贝,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扇贝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逐步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从而在养殖种类开发利用、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种苗培育、病害防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贻贝、长牡蛎等是我国浅海养殖的主要种类。

与国外相比,我国浅海养殖密度和规模盲目增加,超负荷养殖使得饵料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减缓,由于摄食不足,贝类瘦弱,对环境的抗性差,死亡率激增,产量和品质下降。例如,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皱纹盘鲍等大规模死亡现象日趋严重。并且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产量并未相应的增加,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浅海水域污染,环境条件恶劣,缺氧严重,有害赤潮发生频率和范围扩大。浅海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生物方面的,包括品种、病害、繁育和养殖技术等;也有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涉及养殖模式与设施;还有管理方面的,主要包括养殖容量、生态容量以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策略等。由此可见,必须进一步加强养殖生物基础、生理学、生态学研究,优化贝、藻、鱼、参等轮养或套养品种搭配,调整放养密度。同时,加强养殖容量、生态容量数值模型的研究,建立基于GIS、容量数值模型、环境质量标准的管理平台体系。

四、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病害防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海水养殖规模、种类和模式差异较大,养殖种类病害多

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鱼类品种多、养殖区域跨度大、养殖环境和模式多样,病原不仅具有多样性,其发病流行规律复杂,而且近年来多病原同时暴发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这些不仅增加了病原开发诊断检测技术的难度,也阻遏了研制有效的免疫防控制品的进度,因而从整体式增加了鱼类养殖病害防控的难度。

2.病害防治技术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仍依赖于病害防治研究与科技进步。我国在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仍较薄弱,如疫病检测与诊断技术手段落后,实用化水平较低,对病原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决定疫病暴发和流行的三个重要因素——病原、宿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很不清晰。这些基础性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有效的病害防控体系的建立。

就虾类养殖而言,我国尚缺乏优良亲体培育体系;苗种检疫仍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检测诊断技术尚未在生产环节中得到充分应用;生产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欠规范。总的来说,虾病防治研究与迅速发展的养虾业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目前国内有关贝类病害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养殖贝类微生物性疾病流行面积广、致病原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对其防控的研究工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欠缺,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支撑技术的需求,有全国大规模暴发的潜在威胁。同时对开放式海区进行养殖国内外关于海洋养殖贝类病害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病害防治的研究报道极少。

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近十年来在经济海藻病原学研究体系差距极为明显;我国海藻病害研究同比海洋动物病害防治研究差距极其显著,病害研究工作几乎停滞不前,仍保持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我国重要鱼害与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缺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3.对病害的防治过度地依赖药物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病害防控总体上仍处在低水平、盲目无序的状态,根本原因在于疾病快速诊断能力匮乏;防治观念轻预防重治疗;防治手段单一,主要依赖化学药物;渔药研发能力薄弱,生产中主要以人药、兽药代替,药理药效不明,使得用药无的放矢,用药不当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状导致了以抗生素等化学药剂的滥用,造成了药物残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抗生素滥用还导致了病原耐药性增加,这反过来又迫使养殖业者增加药物使用剂量,形成了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某些细菌病原的耐药质粒可能会传递给人类病原菌,而有些海水鱼类病原菌,如迟缓爱德华氏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同时也是人类致病菌,这些耐药细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4.海水鱼类疫苗等生物制品的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水产疫苗的研究较晚,尽管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应用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尚没有获得生产批文的海水鱼类疫苗,仅有一种鳗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虽然我国水产疫苗的管理、质量标准和审批程序一直沿用兽医疫苗的管理措施、质量标准和审批程序,与水产养殖病害的现状和疫苗产品研究的技术水平脱离,但阻遏疫苗产业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水产疫苗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的研究深度和系统性不够,如疫苗的实际保护效应和疫苗的导入方式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在挪威等鱼类疫苗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商品化的海水鱼类疫苗已达数十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水养殖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处于开放式、粗放型养殖阶段,养殖的设施化程度还很低,尤其在养殖机械化、信息化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落后的养殖生产条件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以海水虾类养殖为例,目前多数地区依然采取“广养薄收”养虾模式,虽然养殖成本不高,但养殖产量和效益较低。一些地区采取“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沟”的海水池塘养殖方式,虽然配置一定的增氧、投饲等设备,但由于盲目追求产量,养殖效果也不好。一些地方采取大棚养殖方式,虽然使养殖环境有了一定的可控性,养殖的机械化、数字化设施设备有所应用,但由于投资、生产成本和运行管理要求较高等原因,这种生产方式的推广范围还很小。从全国的海水养殖来看,无论是近海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滩涂池塘养殖等的设施化程度都严重滞后,传统开放、粗放的海水养殖方式,给海洋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调查,我国黄渤海沿岸海水养殖的污水年排放量达119.8亿立方米,其中含氮6 010吨、磷924吨、COD 29 016吨。2007年,仅辽宁一省池塘养殖排污就达到总氮1 546.23吨,总磷123.31吨,COD 11 102.91吨,铜717.03千克、锌5 266.87千克,这些养殖污染不仅造成自身养殖品质下降,引发养殖生物疾病,影响生长和生产效益,还会引起更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设备研发上,目前我们在养殖方面的技术水平也较低,如水质传感器等高精器件几乎依赖进口;在软件方面,如智能控制软件、专家管理软件等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总而言之,我国海水养殖业在产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自然资源、环境、人口以及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物流运输等多重压力下,海水养殖的规模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而复杂的挑战。

【注释】

[1]陈洪全.江苏沿海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99-102.

[2]丁晶晶,王磊,季永华,等.江苏省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2009(3):202-207.

[3]任美愕.江苏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