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概况与成效
我国的海域面积居全世界第四位,邻接大陆海域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渐次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水深在200米以内适宜于水产业生产的大陆架面积为227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宽广,适宜于养殖的面积有133.33万公顷,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59年我国就提出了开展淡水和海水养殖,肯定了“以养为主,积极发展捕捞”的方针,养殖总量不断增长,所占比重稳步提高,1980年养殖产量是1960年的约2.2倍,而同期海洋捕捞产量是1.3倍,这说明渔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效果正逐步显现。面对由于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破坏带来的种种问题,我国政府于1985年再次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战略安排,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海水养殖所占比重超过海洋捕捞的成绩,同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00年修改后的《渔业法》进一步规范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03年通过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提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农发〔2006〕2号)精神,确保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农业部制订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2005年,国内养殖水产品的产量占总体产量的66.7%。 2006年养殖产量3 593.95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8%。从此以后,我国海水养殖业均以绝对优势占据海洋渔业的重要位置。2012年3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中渔业规划目标是:至2020年,沿海各地区要逐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基本遏制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继续实施捕捞控制政策,捕捞能力、捕捞产量充分考虑渔业资源的可承受能力,继续拓展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面积不能低于260万公顷。由此可见,从海洋渔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海水养殖业无疑成为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