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我国的水产养殖机械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装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70年代后期研发的增氧机,使我国养殖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80年代中期,增氧机的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管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期间,其他养殖生产机械也先后问世,如70年代末研制的水力挖塘机组、80年代中后期开发的水下清淤机、80年代初期研制的投饲机等,这些养殖机械的发明大大减轻了水产养殖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果,为水产养殖业的稳定高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增氧机的发明和饲料机的出现,使我国的水产养殖一跃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养殖设施建筑,清淤,排灌,池塘管理,水质净化,增氧,饲料采集加工,投饲,鱼苗、鱼种及成鱼的活体贮运,鱼体收获,孵化,育苗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机械设备。但由于多种原因,即使在工厂化养殖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劳作,主要的生产过程仍依赖有经验的工人进行管理。据调查,目前在近海养殖、筏式养殖、池塘养殖中的机械化程度尚不足40%,如筏式养殖的种植、清理、收获等主要需要劳动力进行,文蛤养殖生产需要的耕翻、采种、播种、取捕、运输等机械设备更为短缺。即使在陆基池塘养殖中也仅仅在投喂、增氧等方面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其他如捕捞、施药、清理等仍然需要人工操作。
数字化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渔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一批先进设备系统应用于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如以互联网、自控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水产发展迅速,实现了水产品生产全过程及其生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管理,使水产品能够按照人类需求的目标生产,受到了产业的高度关注。
总之,从国内海水养殖产业的现状来看,开展养殖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是转变和提升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正确选择,机械化、数字化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