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已有60余种鱼成功实现了人工育苗。据统计,2007年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超过70万吨,而且产量逐年攀升。仅山东省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企业就达500家左右,养殖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从育苗、养殖到销售流通等,大菱鲆已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达30多亿元的大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程度的提高,海水养殖鱼类疾病呈现上升趋势,据调查,每年仅鱼类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由此可见,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病害的防治工作亦成为当前最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海水养殖病害的频繁暴发,导致了化学药物的过量使用。据估计全国每年用于水产养殖业药物的费用超过20亿元,山东省仅用于鱼类养殖业的抗菌药物费用就在2亿元以上,特别严重的是相当数量的养殖单位将定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疾病的措施,严重污染了近海水域,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破坏海洋微生态平衡,养殖风险逐步加大。2006年“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使山东省大菱鲆养殖业损失达数十亿元,产业受到致命打击。2005 年6月《鹿特丹公约》及2006年6月《日本化学物肯定列表》对我国正式生效,这些都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违禁农药和抗生素药物。
由于使用化学药物容易造成污染和残留,病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疫苗和抗菌、抗病毒功能产品,对重大流行性疾病进行免疫防治,已成为国际主流研发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开发成功弧菌病疫苗以来,以各种鱼类病原的全细胞灭活体为基本形式的灭活疫苗是目前世界各国商业鱼用疫苗的主要形式,为全球的水产养殖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抗生素的应用在欧美等水产养殖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幅减少和禁用。挪威是世界海水养殖强国,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挪威的鲑鱼养殖业受病害的影响增长缓慢,每年使用近50吨抗生素却无法有效控制病害,到90年代初期,由于抗药性的产生,使用抗生素已无法有效控制病害,病害使鲑鱼养殖业严重受损。随后挪威开始广泛采用接种疫苗的病害免疫防治措施,鲑鱼养殖业开始复苏并展现良好发展趋势,产量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至2002年,其鲑鱼产量已超过60万吨,而抗生素的使用却已基本停止。这一事实充分肯定了免疫防治对鱼类病害的有效控制和对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接种疫苗已成为世界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规范。在大力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业的进程中,抗生素被疫苗取代是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鱼类疫苗将给海水鱼类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一、贝类病虫害防治进展
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之前的牡蛎养殖。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贝类养殖科学研究。80年代以来,我国的贝类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海水养殖的代表性产业,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养殖生产国。目前,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贝类种类主要有牡蛎、蛤、扇贝和鲍等20多个品种。2011年我国海水贝类年产量达到1 154.439 3万吨,占当年海水养殖产量的74.4%,2012年海水贝类年产量为1 208.36万吨,占当年海水养殖产量的73.5%,为沿海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贝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历史的延长,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局部地区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时有发生,给我国贝类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部分贝类养殖产业的生存。根据病因的不同,海洋养殖贝类病害的种类可分为四大类: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原生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其他敌害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等。其中能引起海洋养殖贝类疾病的微生物有病毒(主要为球状病毒和虹彩病毒)、真菌、细菌(主要为弧菌)、原核生物样微生物(主要为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目前,贝类养殖产业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鲍鱼的鲍疱疹病毒病、“裂壳病”、低温病毒病,扇贝的急性病毒性坏死症,蛤类的病毒性疾病,牡蛎的疱疹病毒病、虹彩病毒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鲍鱼苗期的“掉板症”、蛤类的弗尼斯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和溶藻弧菌病等,牡蛎的细菌性溃疡病;寄生虫疾病主要有吸虫类、桡足类等。以上疾病的发病水温一般高于16℃,在我国的南、北方沿海都比较常见,通常情况下死亡率都在50%以上。相对其他病原来说,病毒性疾病对养殖贝类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一些代表性的病毒性疾病如疱疹病毒、虹彩病毒病等在世界各国的养殖贝类中也都有发现。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贝类病害的流行规律特点,但在防控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给这一养殖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确保其健康、平稳发展,对主要经济贝类开展更多的病害防控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二、海参的病害防治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因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极高,是我国目前进行规模化繁育和增养殖的唯一海参品种。进入21世纪,刺参的增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山东、辽宁、河北沿海为主产区,并以南北接力形式延伸到苏、闽、浙沿海的增养殖产业群。2012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已达到181.544千公顷,年产量20万吨左右,产值逾300亿元,是我国海水养殖单品种产值最高的种类,成为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被誉为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的主要养殖品种。
刺参相关产业吸纳约100万从业人员,积聚了庞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带动了加工、饲料、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沿海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由于仅在中国实现了刺参的大规模繁育和养殖,其他国家在海参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分析、繁育基础技术等方面,国外尚无可借鉴的产业发展经验。国内正处于刺参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刺参养殖产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出现生长速度缓慢、抗逆能力下降等问题。②设施装备简陋、标准化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养殖技术工艺粗糙,单产水平和成活率低下。以池塘养殖为例,平均单产仅为60~100千克/亩,成活率仅为10%左右。③营养需求研究滞后,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饲料配方混乱,缺乏科学的投喂策略。④刺参“腐皮综合征”等病害频繁发生,每年导致30亿~40亿元的经济损失,缺乏有效的疾病控制有型技术产品。刺参室外养殖池塘中浒苔、硬毛藻和石莼等大型藻类的过度繁殖和暴发性衰败引起海参死亡。同时,以抗生素为主的防治措施产生药物残留对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极大的隐患,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不规范使用对养殖环境的不良影响令人担忧。⑤养殖规模迅速扩展,来自各行各业的从业队伍急剧扩大,致使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不高。
产业中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第五次养殖浪潮的生命线,并对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将极大地影响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就业、投资环境、产业效益乃至沿海农村经济的繁荣。因此,扎实开展刺参良种选育、养殖设施装备研制、营养需求分析、病害有效控制技术产品研发,构建刺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鱼类病害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已在山东、广东、江苏、广西等地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鱼病医院、养殖户中得以运用。我国各省份已逐步建立起水生生物病害预警报告体系,病害测报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了解优势养殖品种重大病害发生情况,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控病害,以及为渔业主管领导决策或编制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