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验借鉴

第三节 经验借鉴

一、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定工作

针对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和养殖面积缩减的新形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目标,在对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和养殖容量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养殖规模、养殖容量、产业布局,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同时,继续推进养殖证制度建设,有效控制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相关规划前,有必要对我国重要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从水体污染、初级生产力、生物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查明养殖水域环境的基本状况,深化对海洋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的认识,形成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模型,为海洋环境的健康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注意运用物理、化学和遥感等多种手段,利用水体中优势种和指标种变化来评价水域环境质量。

二、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

针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产业健康发展、养殖业户稳定增收还十分困难的现实,各级渔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创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渔业、服务渔民的意识,把广大养殖业户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建设、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来,做到“为渔民服务,让渔民满意”,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增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完善渔业水域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机制,加大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力度,提高事故应急防控和处置能力,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和渔业利益。

三、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需要扬弃传统养殖业中的养殖方式、管理理念,只有在许多方面形成新的养殖技术、新的养殖设施与新的养殖模式,才能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既要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又必须加强科研单位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的作用,要以科研单位为新技术和新设施研发的主体,企业为研发成果应用和效果检验的主体,最后形成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进行攻关,改进和完善新型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并进行示范和推广。

在资源养护方面,针对海水养殖业亟待解决的资源养护与开发利用的突出矛盾,重点突破近海典型水域生态承载力和海水养殖潜力评价等关键技术,集成海水养殖业典型生境修复、重要渔业种类增殖和近海资源养护型捕捞等近海水生生物养护与环境修复新模式,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平台,为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养殖技术方面,针对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面临的技术“瓶颈”,重点研发集约高效、清洁生产的养殖设施、共性技术和养殖模式,集成示范苗种培育、健康养殖和滩涂高效开发等关键技术,构建现代海水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加强有助于优化养殖结构方面的研究与攻关,构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和技术,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从而引领我国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在养殖病害防治方面,针对我国海水养殖鱼、虾主要流行性病害,开展无公害防治研究。建立实用检测及预警技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快速测报;研发一批包括新型疫苗、免疫调节高效分子、生态防控产品在内的疾病无公害防治生物制剂及其应用技术,建立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构建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加快病害控制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成熟化、系统化和规模化,形成一批检测诊断试剂盒、疫苗、生态防控产品、免疫调节高效分子制剂及生态防控产品的产业化中试基地;建立海洋水产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推广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提升我国海洋水产病害控制水平,为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加大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建设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示范项目”,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增殖放流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资源增殖放流方面的有关规定,科学选定放流品种和规格,苗种供应实行公开招标,数量规格实行社会公证,放流活动吸收公众广泛参与,确保渔业水域生态安全,提高放流质量和效果,使广大渔民真正得到实惠。要组织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积极探索渔业资源增殖和水域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遏制资源衰退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五、拓展产业链条,提升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遵循渔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多功能的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重点引导发展渔业第二、三产业,特别是要扶持水产品深加工和物流业,促进渔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渔业附加值和整体效益。海洋生物资源加工和流通是联系海水产品原料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海洋农业”产业链中起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是生产与消费的主导因素。发展和壮大海洋生物资源加工和流通产业,不仅可以引导海洋水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促进渔民增收,确保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海水养殖业的效益要远远高于陆地种养殖业。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较为特殊,海水产品在代谢、生理、生化等方面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性质及其物质积累模式,海水产品具有安全、优质、营养和有利人类健康的天然属性。同时,从海水产品中提取安全、生理活性显著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造高品质保健食品的良好原料。海洋保健食品不仅在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饮食养生文化的中国,即使在欧、日、美等国家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因此,我国不仅迫切需要开发更安全、卫生、味美、方便的海洋食品,并且有必要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出大量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以满足人们改善膳食营养结构、提升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渔业的食品安全保障功能、生物保健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