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随着海洋中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遭受自然或者人为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时有发生,海洋灾害此起彼伏,使得渔业种群再生能力下降,加剧了海洋可捕捞资源衰减。据统计,我国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5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海水养殖业就逐渐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可持续的水产养殖业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表4-1显示了世界水产养殖与捕捞的产量。统计数据表明,水产养殖产量在世界渔业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由2001年的27.6%增加到2011年的40.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970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3.3%。
表4-1 世界水产养殖和捕捞产量(2001~2010年)

数据来源:FAO2011年世界水产养殖统计报告。
2011年的水产养殖产量位居世界前3名的都是亚洲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越南,水产养殖产量分别为3 862.1万吨,457.3万吨和284.5万吨。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国家中,亚洲占半数以上,欧洲的挪威位居第6名,水产养殖产量为113.8万吨。排名前20名的国家,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95%,可见,目前水产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尽管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呈递增的趋势,但是,泰国、日本因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水产养殖产量大幅度下降,其中,泰国2011年的水产养殖产量比2010年减少28万吨,下降了22%;日本减产16万吨,下降了23%。另外,排名前20名的国家中缅甸、美国、马来西亚的产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与此相反,挪威、智利、巴西的水产养殖发展迅猛,世界排名不断提升。
FAO发布的2011年世界水产养殖统计结果显示,水产养殖的种类由2010年的541种增加至2011年的559种。其中,鱼类有346种,甲壳类62种,贝类102种,藻类34种,两栖类6种。世界水产养殖种类组成上也发生了变化,鱼类养殖产量增长较快,由2010年的3 830万吨增加至2011年的4 160万吨,贝类、甲壳类增幅较小。
表4-2 世界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的产量(2001~2011年)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FAO2012年世界水产养殖统计报告。
从养殖种类分布渔区来看,99.8%的海洋藻类、97.5%的鲤科鱼类、87.4%的对虾和93.4%的牡蛎产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与此同时,55.6%的养殖鲑鳟鱼来自西欧。在北美,河鲶是在美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而在加拿大大西洋鲑鱼和太平洋鲑鱼占主导地位。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过去10年里,因为虾养殖区暴发虾流行病,而智利的鲑鳟鱼产量快速增加,鲑鳟鱼已经超过之前处于首位的虾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尽管具有一定养殖潜力,但其在水产养殖中仍然是一个次要角色。即使原产于非洲大陆的罗非鱼,其养殖业也是刚刚起步。其中,尼日利亚因产出44 000吨的鲶鱼、罗非鱼和其他淡水鱼类而居该地区首位。另外,在非洲大陆还有一些零星的养殖区:斑节对虾在马达加斯加,麒麟菜和卡帕藻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都有蓬勃发展的势头,南非鲍鱼(如皱纹盘鲍属)的产量也在增加。埃及成为除中国外的第二大罗非鱼生产国,还是世界上乌鱼产量最高的国家。
在全球范围内,海水养殖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是环境压力及如何保障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未来欧盟水产养殖战略”(Strategy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an aquaculture)白皮书,指出欧盟水产养殖的目标是发展更为有竞争力的和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产业,提出了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体包括:①通过新养殖种类和品质的研发,以提高养殖产量。②通过大力发展封闭式循环水系统、远岸网箱养殖技术、远岸贝类筏式养殖技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浅海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压力日趋严重,在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时,必须考虑水产养殖。③通过官方优质产品标志的广泛、频繁使用,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促进市场开发、市场营销。④保证产品的安全:修订食品安全法,着重强调公众的健康意识,尤其是加强抗生素及二恶英的监管,加强有毒藻赤潮、病害等方面的研究,尽快解决鱼类养殖过程中的海虱问题。⑤开展动物福利研究。⑥减轻养殖对环境的压力,包括减轻粪便、残饵及氨氮等代谢产物的环境压力,养殖对自然生物资源的压力等。⑦加强海水养殖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