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海水养殖业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就必须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研制、疫苗研制与流行病防控、系统自动控制、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深加工等方面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适应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技术创新,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海水产品的质量问题。首先,加强养殖产品的营养学研究,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和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饵料,开发高效、质量稳定的饵料,使饵料系列化、产业化。其次,加强对水域环境、养殖容量、养殖生物种群状况、生物种类等相关基础研究,根据养殖水体的环境容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因素确定养殖面积和密度,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结构,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提高水域的综合利用效能。以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为依托,向节水型、无害化工厂养殖和生态养殖转变。
(2)养殖新品种问题。现代海水养殖业强调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稀缺的生物资源,把技术与科学融为一体,实现海水养殖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不断推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海水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3)生态化病害防治问题。在虾病虫害、贝参病虫害、鱼病虫害和海藻病虫害等方面,亟须建立快速诊断与多病原多样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免疫调节剂及生态防控技术与产品,构建快速监测、监控与防控技术体系。
(4)养殖机械化问题。为尽快提高我国海水养殖的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需要建立养殖设施规范化技术等。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安全的设施、自动化的装备、智能信息化的管理以及产业链衔接相关环节的产业技术。建议国家对渔业设施养殖发展进行重点扶持,成立“设施渔业工程装备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科技专项持续对设施养殖工程与装备前沿技术、高新技术研究资助,解决我国海洋设施养殖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国家投入的同时,应以国家项目为导向,引导地方、企业资金走向,开拓科研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以渔业设施与工程装备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是保障海洋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集成重大技术成果,建成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将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带动我国海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1]。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形成与开发,一般会使未来10年的生产产量上升一大台阶。我国“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水产科技进步在渔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48%和50%,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渔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日本政府认为,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对研究开发投资是政府各项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政府介入研究开发投资,是因为个体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收益远远小于社会获得的收益,个体回报率在20%~30%之间,而社会回报率高达50%。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渔业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推进渔业高新技术的创新,增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国外投资、国际援助等参与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新机制,扩大渔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总量。另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都要体现科技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渔业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科技在渔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对于成效比较明显的养殖新技术,政府应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推广使用力度。可以通过完善海水养殖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进行推广。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产业特点,下力气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加强对现有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科技入户示范,全面提高他们的养殖水平;鼓励支持现有在职水产技术人员和水产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创业;积极开展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的形成,搭建具有公益性、权威性、示范性的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整合离散在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的各类资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与政策落实机制,促进“协调、共用、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专业服务供给,提升技术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推动和保障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