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养殖生态环境的持续承载、养殖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养殖利润的持续高效获得、渔区社会发展的持续向好。在这里,养殖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基础,养殖利润的可持续是核心,渔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是最终目标,几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内容。

海水养殖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养殖生物物种资源的永续利用层面,这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优良的海洋生态系统能够为养殖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证。但人类为了海水产品的过多需求和有限供给之间形成的缺口与矛盾,往往以牺牲生态与环境作为代价。而海水养殖资源的多功能性,加剧了不同使用者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正确处理海洋生物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在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种群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保证海水养殖生态健康的前提下,整合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的冲突和矛盾,提高产出率。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欲实现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全面认识海洋生态在生命、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如果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使某种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持续存在、形成与积累,那么这种影响就会通过它所处的生态系统网络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人类不仅将失去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而且,将失去海洋生态系统的生命保障、物种进化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但同时应当指出,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根本目的是其对于人类效用的可持续实现,即海水养殖业的稳定与发展。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结到一点是渔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人的问题。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同时,公平性是核心问题,这里主要是指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公平性。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的区际均衡发展,此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彼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与代之间的均衡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因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渔业资源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不经济性,即在同一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交往、消费等活动在环境资源方面,对没有参与这些活动的人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在不同区域之间,则是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以及与其他区域的交往等活动在环境资源方面,对其他区域的环境资源产生削弱或危害。代与代间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过度消耗海洋生物资源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更大的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

因而,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视渔区社会为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体,其核心内容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要相互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经济。

二、产业生态理论

产业生态学以20世纪80年代末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和尼古拉·加劳布劳斯(Nicolas Gallopoulos)模拟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再生过程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化生态经济所开展的“产业代谢”研究为起点,在Ayres等和Ehrenfeld等学者的推动下,于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产业转型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影响国际研究计划(IHDP)四大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一组,产业生态学被列为美国21世纪环境研究的五大优先学科之一。

产业生态学是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是一门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系统是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化生态—经济系统,闭路循环性仅是其最表观的特征之一。产业生态学原则还包括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目前的产业生态学理论研究多以区域性产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其闭路循环特征,注重系统内的横向耦合,以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全面回收和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因此,产业生态学概念常被理解为以物质循环和能量分级流动为特征的闭路循环工艺。从整体上看,产业系统也是参与到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一个特殊有机体,是全球地化循环中的一个组成环节,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的出入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具有开放性的自然属性。从经济属性的角度看,产业系统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生产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和物质,产品需要消费市场,产生的废物需要内部处理或运送到系统外,利用其他生态系统的净化吸收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产业系统的开放程度一般是与经济水平和自身资源拥有量相联系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开放程度越高,自身的资源拥有量越短缺,要求的开放程度就越高。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降低系统边际投入和减少系统废物排放,在不发生污染转移的情况下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必须通过系统内各组分的多样化合作,达到充分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包括废弃物和能量)的目的。

就推进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而言,政府的特殊推动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组织可在原本不愿协作甚至存在竞争的单位或区域间建立起协作关系。这种类似于政府的组织在系统的规划与发展中会全面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而这一点正是单个企业或建设项目所不会考虑或难以顾全的。同时,这种类似政府的组织可为系统内各组分间物质、能量流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一个分析研究的论坛,并为系统内各组分间的协作提供机构或政策上的保障。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地试图将产业生态系统向自组织的自然生态系统方向构建和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抹去产业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的印记。产业生态系统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其在具有上述自然生态系统特性的同时还具有人类经济系统的特性——经济性,即在降低环境压力的同时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性是生态产业的目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要求的必要条件。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无形手臂”会迫使系统及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不断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拓宽原材料的选择面,变系统内其他组成部分排出的废弃物(能量)为有益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通过网络式的多面手培训,提高劳动力水平等方法降低劳动成本;通过市场调查,在适宜的情况下生产经济产出/投入比高的产品。在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全面提高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相比,它更广泛、细致、精确、量化地研究产业之间的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产业关联领域的主要理论方法是里昂惕夫(W.Leontief)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它运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以此分析该国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性。它的特点之一是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业经济学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从技术上看,产业关联理论可以细致地研究国民经济中的所有产业,只要这种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在产业经济学中,它是一个介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之间的“中观”领域。

四、产业结构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经济高增长率和结构高变动率。近100多年来,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也日益细化和复杂化,经济增长依赖于结构的转换与调整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转换率越高,经济总量的增长就越迅速。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各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中,产业结构合理演进的能力的高低,或者说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近年来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均衡,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将促使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成功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后取得的。

产业结构的合理及时变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在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而只有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从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又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本身可以直接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而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来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也就是政府通过有关产业政策来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依靠市场机制虽然可以较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且是事后调节。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可以根据科学的预见实现事前调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它在产业结构领域中的作用尤其显著。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政府对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进行主动干预,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