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第四节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工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落实严格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产品成本核算,节支增效,向管理要效益。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海水养殖业经营成本提高很大,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造成养殖业从业人员纯收入增长滞后,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加强海水养殖场业内部经营管理尤为重要。

一、优化海水养殖业经营管理体制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涉及水产、工程、生物、食品等多学科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而大部分养殖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较差,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建立水产龙头企业和水产企业集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综合性生产经营体制,提高渔业经营素质,实行渔工商、产供销、经科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养殖渔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行养殖许可制度,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渔户的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积极推广股份合作,采取连片开发滩涂养殖和实力型企业参股的做法,并通过有偿转让、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面使用的流转机制,适时组建养殖开发公司。在海洋捕捞渔区继续稳定和完善海洋捕捞渔业股份合作经营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渔船以新的形式走向联合,组成前后方配套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渔业公司,提高海水养殖业整体效益。

二、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控制养殖成本

在市场需求和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在迅速提高,并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比较明显,而水产品价格保持平稳状态。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成本统计方式,海水产品养殖成本主要包括种苗费、饲料费、药物费、人工费、承包费等直接费用和养殖设施建设、船只等固定资产投资费用(间接费用)。在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海水养殖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增收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养殖业户稳定收益的正确选择。理论上,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但并不是说,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这需要比较养殖规模与养殖成本之间的变化趋势。养殖效益的高低受市场价格、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病害等因素的影响。实践中,适度规模经营在保证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三、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海水养殖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落实责任,强化水产养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水产病害防治、推广高效低毒渔药,防止药物残留,严把水产品质量关,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生产养殖规模、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等的认证工作,把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水产养殖产业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养殖产业升级、效益提高、渔民增产增收、渔区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