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海水养殖业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一、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实践证明,为改变海水养殖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现状,实行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化运营无疑是一条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最佳途径。
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化运营是以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前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渔)户的形式,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对区域性养殖的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工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渔(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使海水养殖业进入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海水养殖业现代化进程。其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海水养殖业实行产业化运营,有助于其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养殖水域、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组建龙头公司,把海水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联系起来,使第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规模效率,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海水养殖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产业化运营在拉长海水养殖产业链的同时,增强产业之间契合。如产业化运营把海水养殖业的种苗、养殖、饲料、病害防治、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和部门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育种育苗—养殖—水产品加工—渔需品加工—饲料加工—苗种生产—水产品交易—市场营销—水产品物流”的产业链。同时,将外部的市场交换通过合并或契约的方式内化为—体化流程,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通过优势互补,组成经济共同体,共同挖掘潜在的外部利润,从而使经济共同体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总收入。我国海水养殖也应以建设渔港和低碳高效示范养殖产业园区为契机,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正规流程中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重新构建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进行外部行业内部化的制度创新。
海带产业是我国海洋生物产业中产业结构最完整、社会生态效益兼备的产业。海带是迄今为止综合开发用途最广的海产品,在我国已形成了育苗、栽培、食品加工、海藻化工、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加工废弃物制备农用肥料等较为完整的海带产业群。海带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其主要成分矿物元素以及活性多糖等也是轻化、食品加工和保健医药等行业的主要原(辅)料。有关研究显示,其在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主要原料。从海带中可提取出碘、褐藻胶、甘露醇等化工产品,是藻类化工业的主要原料。近年来,海带绿肥、抗逆生长素、海藻饲料等生产也已成为海带加工利用的新兴产业。
二、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1.标准化生产
质量是海水养殖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在标准制定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提高认识,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推动标准化养殖的强大合力,高度重视标准的制定,把标准的制定工作作为当前海水养殖业工作的主攻方向,推进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统一领导,根据产业化养殖的要求,制定标准化的规划,同时,国家应重点制定种质、饲料、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其他标准可由地方和企业制定。
(2)注意标准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性。遵循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和区别对待的方针,进一步充实完善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水平,建设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把生产的每一环节都纳入标准体系,产前应抓投入品、产地环境的标准制定,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种苗良种使用的标准化,产中应抓渔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的标准制定,产后应抓加工、包装、储运和贸易的标准制定。如水产品质量的标准应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体系和标准。
(3)夯实标准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首先,积极组织培训各水产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由基层水产技术骨干向生产者广泛宣传标准知识,同时也要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标准化知识。其次,完善海水产品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海水养殖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养殖、健康养殖。第三,加强出口原料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用药行为。第四,以加强水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养殖小区的建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生产经营者加强海水养殖业自我质量管理,使更多的基地和园区进入省级、国家级,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4)政府建立起各级标准化的发展基金,加大标准化投入力度。解决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方面的问题;加强质检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监测信息。
2.品牌化经营
首先要树立品牌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效应在海水产品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品牌竞争力不仅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还要有多种多样的品牌营销策略,更要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品牌核心来经营。
其次,品牌的竞争需要规模的支持。当前养殖业户应借助现有海水养殖基地优势,扩大名特优珍稀海洋生物养殖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进而提升海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推进海珍品新品研发,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经济效益。2011年完成推出新品上市10项,其中全新品2项、品类优化新品3项、引进类新品5项,完成储备新品5项。2012年度完成上市新品6项、完成贮备新品9项。涉及的海珍品资源包括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刺参、鲍鱼、牡蛎、鲟鱼、明太鱼子等。加工的产品形态主要有干品、冻品、调理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系列。“獐子岛”牌产品进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遍布60多个重点城市,虾夷扇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在国际市场,2012年“獐子岛韩国珍岛水产物出口产业园区”开工奠基;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台湾、香港设立了五个海外贸易公司;“海洋大厨(Ocean Chef)”商标在美国成功注册,开启了公司国际品牌终端化运营之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品出口总额达3.4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3.3%。国际形象方面,201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可持续发展新领军者”典范企业,全球仅有16家;2012年,以“行业塑造者”身份亮相冬季达沃斯论坛,这是中国渔业企业首次走进冬季达沃斯,也是冬季达沃斯论坛的第一个渔业“行业塑造者”,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做好水产品质量认证。龙头企业应当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的意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健康生态养殖,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及饲料和渔药等生产领域,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行健康养殖,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3.系列化加工
目前,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偏低,并存在一定数量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微型或超微型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效益不高。通过横向和纵向发展向规模化发展,是提升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海水产品加工业纵向发展主要是延伸产业链,从水产种苗培育企业、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到水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业的横向发展,是指水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包括水产食品企业之间的联合、传统水产品与新型产品的联合、民族产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联合等。通过企业横向联合,实现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也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普遍选择。
(1)建立加工基地,增加海水养殖业的综合效益。扶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基地的建设,引进水产加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开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等高新产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节能环保水产加工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2)巩固和提升加工产业带。一是按照国际标准对加工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二是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水产品。
(3)将海水产品加工基地逐渐向海上转移。与陆生食品原料不同,海水产品原料收获后鲜度极易下降。原料鲜度的保持是生产高品质海洋食品的前提。为了缩短海洋食品原料收获后的加工时间,欧美、日等海洋食品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一批万吨级海上加工船。如在海上加工船上,利用狭鳕加工高品质冷冻鱼糜,利用鳀鱼加工高品质鱼粉,利用南极磷虾加工南极磷虾系列产品等。随着对海洋食品品质与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南极磷虾等远洋渔业资源加工需求的增加,海上一体化保鲜与加工技术及装备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有浙江华盛、海南宝沙渔业有限公司等海洋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购买或改造国外大型海上加工船用于海上食品加工,走出了我国海洋食品海上加工的重要一步。
4.工业化管理
产业化养殖的实现要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优势。①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养殖业向现代法人制度转变,大力发展合作社,大力发展股份制经营,规范合作社和股份制经营,提高海水养殖业的收益和规模。②加快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发挥他们在生产、服务和销售中的优势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建设。③依据市场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市场需求决定规模产量,以市场需要调整品种结构,在掌握和运用市场化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研究,大力发展精细渔业产品,拓宽水产品市场。④加快工艺技术改造,加快渔业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研究开发,开发多元化海洋食品。⑤加快海水产品营销促销,建设知名品牌,鼓励支持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⑥要加强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推进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体系。
5.社会化服务
(1)加强相关立法,维护水产品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针对海水养殖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应进行适度干预,强化相关立法和执法工作。特别是将渔业权单列出来纳入我国的物权法,使海水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保护生物资源,实现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理顺全国渔业执法体制,确保渔业执法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养殖渔区,按照新的《渔业法》要求,逐步实行养殖许可制度,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利用连片开发滩涂养殖和实力型企业参股的做法,并通过有偿转让、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域使用的流转机制,适时组建养殖开发公司。
(2)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我国水产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为此要尽快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包括市场信息体系、中介机构、水产品标准体系、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水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链条。加速市场主体培育,培育和造就多成分、多元化营销流通主体。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更多的水产品成规模、有组织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水产品现代物流方式,大力发展水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采购等现代交易方式和市场营销形式,提高水产品流通加工附加值。培育和完善多层有效的市场交易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水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化管理系统,发展水产品网上贸易与电子商务。
(3)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制度,为排污收费制度、养殖证制度和人工放流制度的完善打好基础。针对我国水域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机构的不健全状况,财政应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以便使政府获得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近期,应对重点海域特别是对养殖水域、重要鱼类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常规监测,建立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准确评估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容量,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陆源污染控制,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环境的管理。临海企业要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为此,应建立健全地级以上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一批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国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
(4)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海水养殖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国家级水产科学研究机构和水产专业高校在海水养殖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功能;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科研能力强的省市级水产科研机构组建区域性渔业科研中心和试验站,在基建和科技项目方面予以扶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强化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大渔民培训力度;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围绕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深水抗风浪网箱等健康养殖主推技术,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作,提高渔业产业的整体素质。
(5)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的服务工作。加强以水产中专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在职教中心或技校办水产专业班,开展养殖业户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贡献率,造就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劳动大军。建立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采用外引内联、高薪聘请等多种方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海水养殖业的科技人才,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