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文化”的穿透力量

2.“精致文化”的穿透力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近年来,部分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精神情感、文化价值、审美品位都在过度消费的“快感”中荡涤,而导致节目“人文文化内涵”的缺乏。部分网络小说改编剧逐步从以前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兼备,到而今只剩下感官刺激、游戏功能和话题消费——需求娱乐化、娱乐商业化、商业利益化,这些网络小说改编剧沦为雷剧,一次次冲破人们的道德底线。

当代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成员和创始人之一爱德华·希尔斯在《大众社会和它的文化》一文中曾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高雅文化或精致文化(Refined Culture)、平庸文化(Mediocre Culture)和粗俗文化(Brutal Culture)。融媒时代,文化的穿透力量正以文化资本的方式凸显力量,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尔·布尔迪厄(Bourdieu)将有能力获取社会主流文化的人称为“具有文化资本的人,每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资本都会以外在物化的形式被大家承认,拥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其文化和价值会形成自觉性的培养和传播,并且一种文化特性按照一种方式形成后,就会惯性的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力,一旦形成也会不断地被强化。”同样,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毫无疑问是传播文化资本的载体,“精致文化”需要在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改编中实现内涵显现,而“精致文化”所拥有的穿透力也会显现巨大的效力。

马克思强调过文艺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影视节目理应弘扬社会的精神主流倾向,对观众施以精神上的引导与教化,而教育界常年以来也有加入美育的呼吁,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爱美、求美的本质。黑格尔说:“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勾当,而是要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现象,总之,要展现真理。”只是,长期以来,中国电视美学的素养与美学的价值一直未能很好地融入创意影视剧的主流价值体系。因此,美学经济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不是一个难以“落地”的幻想,真正的“美学经济”应该是包含了文学的审美、史学的智慧和哲学的反思,并将这些议题与经济擦出火花,从而开启“文史哲应用价值”的新时代。一些网络小说改编剧为了收视率,千篇一律,从尚猎奇、窥视隐私,以无耻为卖点,拿缺点当噱头,为了票房,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将审丑当作手段,视经济效益为唯一的行为应该在市场体系中逐步规范。如何使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有需求,有发展,显然“美学经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创作路径,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只有从“快感”逐步走向追求“美感”,致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绿色娱乐”,才能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