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再诠释:价值与效益的思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影视受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迫于群体的压力会对某一现象进行认同或是顺从。心理学家皮亚杰表示,当接受主体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会根据刺激的类别将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宣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也被亚里士多德形容为“通过同情与恐惧达到情感的洗礼和净化”。传播学家D.麦奎尔通过对电视节目的调查,分析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的特点,提出了“心绪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网络小说改编剧在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美学价值,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提出是为了拯救现象,其目的也是为了反思现象,认识消费时代背后应然的价值取向,规范网络小说改编剧艺术市场的创作实践与价值诉求。网络小说改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形而上关怀、繁衍、派生出价值理性的逻辑,除了老生常谈的世界观、方法论套路外,形成了两个层面:意义派生与话语派生。形而上的关怀在意义层面,从三个维度指向价值理性。首先,形而上是一种境界,只能追而求之,即使追而求之,除了自洽性介绍外,永远达不到。但是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就意味着对此在的不满、离弃,在理念上总期盼“更”“彻底”“终极”等,于是导向完美。其次,形而上乃终极关怀,对之追索,内蕴最高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及不断更新,据此反观尘世的种种不足,批判意识和精神由此产生。最高准则和派生准则的设定,还为种种现实的批判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再次,形而上的追求如前所诉是永恒的,此种追求精神本身,就不断提升着人类的精神,使人类存在本质日趋凸显,人这一种物种生命意义得以昭示。
所以,在对形而上的求索中,价值理性是伴生物,形而上的关怀导向价值理性,其失落则导致急剧的功利化、世俗化,导致价值理性的沦丧。无尽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性导向,使存在于此在,价值与工具(功利),达到一种融合,一种境界,才是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