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时代》引发热潮的原因

3.《裸婚时代》引发热潮的原因

(1)网络小说改编:由文本到影视剧的升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我们的阅读呈现出快节奏和碎片化趋势,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当红网络作家,他们的作品体裁多样,有效满足了网络主流群体浅层次、快速阅读的需求,加之互联网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迅速培育出一大批阅读群体。而当这些网络作品获得大量点击量,拥有一定群众基础时,不少导演和编剧便会把目光投向这些作品,将文本形式转化为视听画面和语言,将小说本来积攒的人气转化成影视剧的原始观众,影视剧的热播又会培育一批新的小说观众,从而形成网络IP 与相应改编剧的良性互动。事实上,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早就存在,从四大名著的拍摄,到金庸、古龙等经典武侠小说的拍摄及多次翻拍,再到当前热播并引发热烈讨论的网络IP剧,不可否认,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的重要来源,而当前,网络文学这种新兴文本,成了影视剧的新宠。

《裸婚时代》的热播便是网络IP 到影视剧又一次华丽转身。该剧改编于“80后”网络文学作家唐欣恬的作品《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该剧的热播以及播出后引发的热烈讨论,足以说明该剧从网络IP 到影视剧的改编是十分成功的,这一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视剧对小说剧情进行了适当改编。文本与视听影像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电视剧在保存小说原有的人物主线、故事脉络的同时,对叙事方式、人物关系进行了有效改编,愈加体现了人物自身的矛盾,人物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使电视剧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冲击力。例如,在电视剧中,突出展示了童佳倩母亲田淑云在女儿结婚问题上的现实性,在他看来家境并不好的刘易阳与其之间的微妙关系,着实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原本在现实中,就有许多人感慨“房子、车子、丈母娘”是结婚的“三座大山”。

其次,演员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和诠释。演员的出演本来就是对故事的一次再创作,“文章在《裸婚时代》的拍摄过程中,不仅亲自参与剧本的二次创作,还在剧中为自己增加了危险的地下飙车戏来彰显刘易阳的性格,剧中惊险的漂移、烧胎、直线加速等镜头都由文章亲自上阵完成”,“剧中很多地方都是为文章和姚笛做的特别的修改,尤其是最后他们分开后再见面的戏”。对爱情的坚守,从学生时代恋情到“无房无车无钻戒”的“裸婚”,甚至到离婚后依然心里有对方;对现实的彷徨,热烈只属于两个人的爱情,在拥挤的四世同堂,在婆媳不同观念的冲突中,在面对工作、孩子养育等现实压力面前,似乎不再是以前的模样;对亲情的妥协,无论是多么现实的丈母娘,还是多么传统的婆婆,不管是价值观念或家庭环境有多大差距,终究还是希望儿子或女儿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并且为二人复合而努力。可以说,该剧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演绎,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场景对剧情的有效呈现。故事的演绎、人物的对白,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场景当中,场景的塑造,不同场景的对比,对剧情的呈现有着重要作用。童佳倩婚前生活在一个整洁有序的住宅区,而刘易阳一家三代共四口人则住在空间略显局促的,却是其父亲刘明辛苦一辈子换来的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所以童母一开始就坚持二人结婚后必须住在娘家,但传统的刘家人追到童家要求小两口必须住在刘家,二人最后不得不妥协。童刘两家的空间对比,不仅展示出了殷实干部家庭与窘迫工人家庭的差异,也为后来人物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加注了旁白。一家人每天早上起床排队上卫生间,童佳倩在卫生间敷面膜将刘易阳奶奶吓出心脏病,孩子的哭声让一家人彻夜难眠,童佳倩给孩子喂奶公公刘明需要回避……这些场景,充分展现出了“裸婚”在面对现实时的尴尬与无奈。

(2)关注内容的现实性。

“裸婚”是从2008年以来就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网络词汇,《裸婚时代》的热播又引发了对“80后”婚姻现实的又一轮关注。

无房无车无钻戒,没有婚礼也没有蜜月,民政局扯证就完事,这就是所谓的“裸婚”。事实上,“裸婚”在祖父母辈、父母辈并不少见,为何到“80后”身上,就变成了热词?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婚姻的物质要求也在提升,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到冰箱、电视、洗衣机,再到房子、车子、票子,对婚姻的物质要求可见一斑。另一方面,“80后”生活在物质逐渐丰裕的时代,物质在给这一代人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这从“全国彩礼地图”,到各大城市结婚成本排行榜就能略窥一二。日益增长的物价和房价,使得结婚成本日渐攀升,“80后”一代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80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机会虽多,但压力也不小,抓住了高考扩招的大好机遇,却也赶上了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大多数“80后”上靠不了父母,靠自己又略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多数相信爱情,相信依靠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理想,于是“裸婚”就成了他们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

剧中男女主人公刘易阳和童佳倩,本身就是现实中许多“80后”男女青年的缩影。开始于学生时代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走向婚姻,这是校园恋情公开后的“80后”一代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这也反映出了“80后”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而恋爱时“花前月下”在婚后“柴米油盐”下的黯然失色,又何尝不是无数“80后”男女青年正在面临或经历的困惑。剧中其他人物,如拜金女陈娇娇,对爱情似乎完全看透的冬瓜,既势利又强势的丈母娘田淑云,一辈子“顺从”丈夫、爱护儿子、照顾老人却又对媳妇指指点点的婆婆吴红霞……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这些人的影子。

根据德国著名教授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文艺作品要从受众出发,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才更有可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从而实现作品的影响力。而本书提出的对网络IP 实现供给侧式改编,与此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3)角色塑造立体、丰满,人物之间价值冲突明显。

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有血有肉,人物呈现出立体化、多层次的状态,而非扁平化、一成不变的状态。剧中男主人公刘易阳,有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他对童佳倩的求婚告白,朴实、真挚、感人:“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我给你当拐杖!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喂你吃;我一定等你死了以后我再死,要不把你一个人留在这世上,没人照顾,我做鬼也不放心!”刘易阳工作兢兢业业,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来挑起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但是,当爱情与现实的冲突、丈母娘的数落、婆媳之间的矛盾、工作的不顺等问题一股脑儿涌现出来时,他还是招架不住。例如,因童母强迫自己签保证书而心生不满,便与同事喝酒唱歌深夜不归,还关掉了手机;在面对女同事热烈示好的时候不置可否,导致童刘二人心生嫌隙;童佳倩一意孤行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取名并上了户口,引起刘家人不满,为此童佳倩跟刘易阳吵架,刘易阳认为童佳倩不可理喻,二人因此吵着要离婚;刘易阳失去工作,童家安排他到童建业单位工作,刘易阳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拒绝,童佳倩偷偷挤出奶水倒掉,企图以买奶粉逼迫刘易阳就范,此事最终成为二人离婚的导火索。刘易阳遇小事周旋,遇大事逃避,面子思想严重,终究使得他们的小家庭难以为继。

剧中女主人公童佳倩,坚信“有情饮水饱”,无论是和刘易阳租房,还是跟着他与他的家人在那局促的房子里四世同堂,她始终坚持与刘易阳在一起,二人婚后生活起初也是一如既往的甜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面对与老人相处、带孩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童佳倩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观与刘家显得格格不入,这对他们二人本就问题丛生的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当刘易阳准备带着组员们加班挽回损失时,却因为童佳倩以他们恢复恋爱第一天为由,要他陪她吃饭看电影,最后加班计划泡汤;童佳倩同学聚会,要求刘易阳陪同,当刘易阳加完班赶到饭店时,同学聚会已经结束,童佳倩只顾面子,一味数落“刘易阳一破打工的弄得比老板还忙”,刘易阳甚至觉得童佳倩变了。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

然而,剧中人物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人离婚后,空间上的分离反倒给了彼此更多理性思考的时间,经历的种种也让他们日渐成熟,对女儿的疼爱使二人更是增添了一分亲人的关系,二人在面临昔日老同学的热烈追求、共同创业的同事猛烈攻势下,反倒进一步认定了对方,这给这个小家庭破镜重圆创造了可能。

以人物为载体,呈现出了转型时期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价值观。刘易阳看重感情,有责任心,而其好友冬瓜却总是忙于赚钱养活他那“不知多少个女友”;童佳倩相信爱情,而其表姐陈娇娇只相信钱;魏国宁人品不错但出身不好,想通过走捷径实现人生目标,最终走上了一条扭曲的道路;特蕾西有钱,但婚姻并不幸福,在玩弄别人的过程当中,也逐渐迷失了自我。除此之外,剧中身处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巨大差异。童母田淑云总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女儿一定要找一个物质条件好的对象;刘母吴红霞又总是看不惯儿子对儿媳的俯首帖耳,认为妻子就应该顺从丈夫。

剧中呈现出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多元价值理念,最终,主人公通过奋斗,实现了能够保住爱情的物质目标,也因为对家人的爱,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达成了和解。

(4)台词时尚、实在、接地气。

童佳倩:“下个月你的工资一发,先得还×××的一千块钱,还有你家三千块钱的生活费,就剩我那一千块钱的基本工资啦!咱们的日子怎么过啊?”月光,可能是许多“80后”小夫妻财务状况的真实体现,同时也反映出部分“80后”思想不成熟而导致的经济上的窘迫。许多新婚后的小夫妻,一定程度上都会遇到财务危机,剧中童佳倩因怀孕以及婆家的琐事影响工作,而刚好刘易阳在公司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导致夫妻二人婚后“经济危机”,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直至二人走向离婚。联系现实,新婚后出现经济窘迫的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夫妻二人并未真正做好结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年轻人“啃老”与长辈们过于干涉年轻人生活之间的纠葛以及因感情而结合的小夫妻遇到问题时而怀疑感情的困扰。

陈娇娇:“有钱就有感情啊,男人长得帅有什么用啊,放到银行能当卡刷吗?人品好又有什么用,放到桌上能当饭吃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可以让女人感觉到幸福,一个是奥迪,一个是迪奥。”陈娇娇这段话可以说是将“拜金女”的形象体现得入木三分。在现实当中,的确是有这样一类人,把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表达得光明正大、理所应当,他们奉行并实践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当然也因此遭遇困惑与挫折。

冬瓜:“是,人家家里是有钱,人家有钱有错了吗?你一天天,你瞧你一提起富二代咬牙切齿的你,人家的确是二代的,可人对你一份真心那不是一代的吗?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怎么对你的,你再瞧瞧你怎么对人家的?”表面上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冬瓜,用他那毒舌的语言,表述了刘易阳不愿面对的,孙晓娆一心一意对他好的事实。这段台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看似不靠谱的冬瓜其实是个明白人,反映出了该人物的多面性。同时也提及了“富二代”这一社会现象。

刘易阳:“恋爱八年,结婚一年,我用九年的时间明白一个道理,细节打败爱情。我除了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以外,我没有任何条件优越过你,我刘易阳一直是在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我今天才知道一个道理,什么叫失无所失。”与童佳倩离婚后,刘易阳在二人“散伙饭”上的坦言,将这位一直为爱坚守,为承担对家庭对爱人责任而不懈努力的年轻人的感受和困惑表达了出来,他的确是累了,在他觉得他已经是尽了全力但结果并不如意的时候;他也困惑了,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爱情的尊严,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尊严,但结局却是“失无所失”。刘易阳的无助与困惑,其实也是无数青年人曾经经历或正在面临的情况。

综上所述,《裸婚时代》的台词,对于人物形象刻画以及现实的反映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融合了互联网最新元素的“气质”,既使该剧符合互联网时代观众们的“口味”,同时又通过观众,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轮新的讨论和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