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心计》对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3.《美人心计》对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电视剧《美人心计》在上海地面频道首播的第一天,就取得高达6.1%的开播收视率,创下了历史新高,到大结局收视率更是接近10%,成为当周上海各频道收视冠军。随后,在广州、武汉、杭州、长沙等地面频道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播出也是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另外,《美人心计》同步投放网络直播平台,同时观看的观众超过了20万人,随之日韩的播放权高价卖出,证明了该剧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其实总体来说,该剧的制作和质量并不算上乘,但是为什么获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呢,其原因还是落在了《美人心计》的整个制作发行过程,不管是从题材的选择、剧本的策划、演员的选择、服装道具的制作,还是前后期的营销宣传,每一环节都和制作方认真分析受众群特征、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基础,并且有效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

(1)历史题材剧本经过加工,熟悉题材陌生化。

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文学因此应运而生。影视剧市场逐渐发展壮大,而我国原创剧本却越来越少,因此,网络小说成为剧本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影视剧制作的主要来源。《美人心计》改编于网络小说《未央·沉浮》,编剧在选择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就是刻意地选择观众熟悉、已经形成一定“类型化”叙事结构、拥有相对稳定的古装宫廷斗争题材。《美人心计》讲的是历史人物汉文帝皇后窦漪房,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为主线,展现了后宫嫔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大汉江山的权位之争。《美人心计》剧中,有权利之争,也有姐妹反目,这是受众熟悉的历史题材。结局大家知晓,但是过程却是陌生化的,通过满足预期受众的相应的文化消费需求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

在我们已经有的影视剧文学作品中,大汉朝吕雉、卫子夫、赵飞燕都多次被人影视化,并且详细地刻画,然而对窦太后却刻画甚少,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就有很多值得细节改编的地方。历史上,窦太后历经三朝,曾经两握虎符,对“文景之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史料上却对这个传奇的女人描述不多,因此,窦太后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都有很大的戏剧发挥的空间。熟悉的历史题材,陌生的剧情,吸引着观众,也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

(2)通过把小众内容大众化的改编方式,提高收视率。

《美人心计》改编自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本身就有大部分的固有的原生小说迷,但是原生粉丝毕竟只是小众市场,如何把一个具有小众市场的网络小说改编成一部具有大众市场的热播剧就成了改编的重点。电视剧《美人心计》的编剧为了迎合大众做了很大的努力,增加了人物,丰富了情节,也在原著的基础上打造了人物造型和场景,很多有效的改编都拉进了观众和电视剧的距离,让观众不仅置身于剧中,调动起心中共同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电视剧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使得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3)《美人心计》巧妙地运用新媒体网络宣传,取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获得了较高的市场收视率。

《美人心计》剧本来源于网络小说,宣传也是借助于网络,可谓取之于网,用之于网。首先,《美人心计》在制作之初,通过网络来票选演员,利用粉丝群体进行传播。开拍之前,新浪平台就号召了很多网民投票甄选女一号。此次网络票选充分发挥了明星粉丝的群体的传播作用,粉丝们为了帮助自己喜爱的明星赢得票选,利用论坛、贴吧以及qq 群等传播工具自发地进行了传播,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的宣传范围。最终确定林心如参演,基本符合网民的心意,也为网民带来了体验式的参与快感,增强了对电视剧的期待。

其次,《美人心计》从开拍开始,就巧妙地设置议程,利用博客论坛进行炒作和爆料。编剧于正从2009年开始,就陆续在自己的博客中透露了该剧相关信息,并且透露剧本进度,将网民的好奇心提到了最高点。2009年7月2日正式开拍后,制作方更是几乎每两到三天就发表一篇博文公布演员的定妆造型,公布幕后的花絮,最终《美人心计》获得了极大的收视率,迅速在网络平台上走红。

最后,《美人心计》播出后,通过有效的话题带动二次传播。因为前期的宣传和铺垫,《美人心计》播出后,引发了一大轮网络上的搜索和评论热潮。百度中搜索“美人心计的评论”就有150万个相关的网页,帖子数量也是超过了130万篇,发帖最高的超过了20万条,点击的数量也超过了40万。同样,在豆瓣网等粉丝论坛上,《美人心计》的热度也是十分高的。

可见,《美人心计》在营销宣传中,在把握市场中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一步一步地走红,巧妙地通过网络的炒作,精准抓住了网络节点,通过在线口碑营销扩散了电视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了线上线下更多的收视度和关注度,也把《美人心计》的海外版权成功高价卖出,无疑是网络小说改编剧成功营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