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时代”剧制作:道器分离
中国晚清学者叶瑛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犹之影不离形。造学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剧已经步入到了“轻剧时代”,这与网络小说生成时呈现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因为网络写手选择网络平台写网络小说,占据的就是网络赋予的轻快、便捷、随意化和碎片化的优势,网络行文突破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模式,更多宣泄的是写手的情绪和涂鸦的娱乐化快感,这就为网络小说以“IP剧”形式出现且成为“轻剧”奠定了基础。“轻剧”,其代表特征有题材轻松、创作轻快、制作轻巧、观众年轻,网络小说改编剧一改以前影视剧厚重题材、大场景制作藩篱,以年轻消费者为主要收视群体,迅速开启和占领了影视剧热播市场。
“轻剧”,凭借网络小说固有的原著粉丝,凭借“IP”招牌和“小鲜肉”演员策略,系列话题营销、网络炒作,在未开播之前就已经开始“吸粉”,关注度、收视率节节升高,但是伴随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质量也成了大众关注的问题。“网络小说改编剧”短平快的产业发展策略可能短期内会迎合观众,但是长期来说,影视剧的品质显然比“IP”更重要,无止境地消耗“IP”自有的粉丝热度,尽管有短暂的高收视率,但也不会有好口碑,反而被追求经济最大效益的功利性和物欲给消解了。
正如韦伯悲观地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工具理性的时代。人类通过技术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者主导自己的生活,从而变得日益机巧。形而上,使之上达到形而上;形而下,使之下达到形而下。形而上的追求自然诱发并引申出价值理性的探究与确立;形而下的追求工具式的物器的速赢和短平快的盈利模式。形而上的关怀转化为价值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形而下的获得消解的是影视作品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延续性。因而,“轻剧”时代,道器分离,以器为主,实现了工具理性时代,也使得影视剧进入到世俗化的阶段,破除传统影视剧制作的神圣性、戒律性,从而从经济利益和效益追求的自身出发,而不是从传统价值、教条出发;部分影视剧制作者功利心凸显,使之行为的功利预置性与物欲索取性强化、膨胀。
在一个极度娱乐化的时代,票房可以代表一切,作品的民众性压倒了作品的精神性,“后现代艺术中最基本的主体就是‘复制’”,当我们的作品没有了内涵与精神性的时候,复制与拼贴就成了时下流行的元素,“丧失个人风格,导致拼贴杂凑。后现代艺术家在复制和仿像中寻找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