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
2025年09月26日
泥塑
甘谷泥塑是适应宗教崇拜而兴起的民间美术制品,泥塑神像大多为庙宇道观供奉。由于甘谷地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佛教由此东渐,故早期作品大多带有异域风格,佛法东渐引起的宗教繁荣为甘谷泥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来随着佛教一度势衰,方神塑像兴起,故作为民间美术工艺的泥塑工艺从未中断过。
甘谷县境内土壤以黄绵土和红壤土为主,红壤土透水性差,虽不宜耕作,却是泥塑的绝好材料。该地又处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多种文化交汇,宗教活动较为盛行,境内多宫观寺庙,因而泥塑艺术较为发达。
甘谷泥塑精雕细琢,手法细腻,泥塑风格受西域诸国影响,融合了多元文化,故而有别于其他地区泥塑之风格,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甘谷泥塑的代表作品当属大像山的释迦牟尼石胎泥塑和千佛洞内八百罗汉塑像。大佛像始凿于北魏时期,造像雄伟,身躯高大厚重,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面相庄严静穆安详。大佛周围有悬塑飞天、伎乐、夜叉、金刚、天王、人面鹤身迦陵频伽、莲叶、卷云等凌空飞舞,互相补充。
2008年,甘谷泥塑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