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与渡仙桥
相传大禹治理好江淮水域后,就带领精壮河工转移到西北,先后疏通黄河、泾河、渭河等水系。在劈开渭河上的最后一道障碍——朱圉岭后,就安排河工留住在渭河两岸繁衍生息。当时,大禹只考虑治理水害,没有想河工及亲人分居在河两岸,人们不能相互来往,只有隔河相望。后来神工鲁班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广招天下工匠和门徒,在渭河上架了一座桥,就在“禹奠朱圉”的地方,叫“渡仙桥”。
传说鲁班沿河而上,选定在当年大禹治水时劈开的渭河两面朱圉岭上架桥。鲁班所领工匠,都得鲁班真传,几天工夫,渭河上空便飞架起一座十分美观的大桥。渭河两岸的人们登上大桥,欢呼雀跃,桥上的喧闹声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八仙中的张果老,辞别众道友,骑着黑毛驴,来到凡间,要看个究竟。他看到渭河上飞架起一座造型美观、结构严密而又牢固的大桥,桥面上人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鲁班正站在桥头北端兴致勃勃地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这时张果老骑着黑驴来到桥头,询问过往行人:“这桥是谁造的?”鲁班闻声转过头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造的!”张果老认得鲁班,鲁班却不认得张果老。张果老想试试鲁班的本事到底有多大。鲁班抬脚要下桥,张果老拦住去路,问道:“我老汉今天要打这桥上过去,这驴很笨,你修的桥经得住踢踏吗?”鲁班还从没听人同他这么说话,气昂昂地回答说:“大车大马一天不知过去多少,不要说一个小毛驴,就是你拉一座山过去也决不会出差错。”“请你到桥下仔细看着,万一桥要塌时,也好及时撑住。小心,我开始过桥了。”张果老说着,暗暗施起法力,就近移来天下四大名山驮在驴背上,慢慢走上桥。黑毛驴刚上桥,桥面就发出“吱吱吱”的响声,鲁班一听,赶紧跳到桥下。这时,张果老吆着驴到桥中间,响声越来越大,鲁班未加考虑,就钻到桥下,用肩膀扛住桥梁,张果老吆着毛驴终于过桥了。鲁班想看看桥梁是否被压弯,左面的眼睛刚好被前面桥底下伸出的一根横梁挡住了视线,鲁班干脆闭起左眼,只睁着右眼,反而觉得效果更好。木匠单眼吊线看平面的习惯,也就这么传了下来。张果老吆着毛驴,驮着四座大山过得桥来,桥面只响了几声,本想看看鲁班的难堪,不料自己的打算落空了,心里十分惭愧,就在桥南半山崖的一个窑洞里住了下来,准备将功补过。过了好几个月,却没有机会,他怀着内疚的心情离开人间,返回天庭。
到现在,三十铺渭河南岸东西两面的红土山崖上,还留有当年鲁班架桥时打下的桥眼和张果老留住此地时喂驴的驴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