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李玉峰

《荷屋诗稿》,予挚友阿阳赵志复诗词曲总集也。

少日予与志复同学静中凡六载,形影相从,诗文是好。四四年春,共游南郊。观桃林、涉清河、登文屏,心神顿悟,归而始学诗。忽一日,友人以楚辞“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蘅”之句示予,赞赏不置,因以为号。其诗清新深微,其人廉洁正直,读其诗,知其人矣。

八六年春,予居乌孙(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伊犁),友人以《荷屋诗稿》见寄,嘱予为序。盖自学诗到此,已历四十余年,阿阳一别,亦几三十年矣!

观古今作者,才有大小,体难兼备。先生远学诗骚汉魏,近习词曲民讴。《陟岵》、《礼水》,诗骚之遗也;《竹枝》、《杂咏》,歌谣之变也。其长篇歌行,飘逸俊伟;短章律句,精妙奇瑰,不徒见其体备才高,尤显其学博识广,然非善学不能至也。

诗之感人,全在精神。先生多才,坎坷不遇,窜逐穷乡,衣食难继。曾北抵遐荒,南游巴蜀,探江山之胜,访诗人之迹。其深思积愤,不啻自身,始历战乱,老困耕耘,小自征夫怨女,大至国计民生,无不毕见于诗。夫以困穷之身,而心忧天下,宜乎言之悲而思之深矣。

诗重音律,所谓“律中鬼神惊”也。荷屋尤精诗律,古体和谐,律绝精工。然不为格律所限,常突破旧韵,创为新声。时喜用口语,辞句清新,或故为散体,自然天成。因而叙事抒情,婉转流丽,人物语言,恰切身分。其叙耕作之力,衣食之艰,农夫村妇之心声,流人歌女之运命,皆信笔所至,声情俱见。故能体备、思深、律精、辞新,凡此全从生活中来,亦苦学乐府,民歌之力也。

予谓荷屋,才矣!奇矣!然而少窜穷乡,老困一室,不得少舒文彩以裨补教化者何哉?尝读子美赠太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深有慨焉。吾师*,名儒也,饮恨以终;吾友,才士也,寂寞无闻。天之与善人也,固何如哉?然而《长夜》、《荷屋》,双璧辉映,光照故里,沾溉后人,盖“诗穷而后工”,亦至理也,斯又不幸之幸欤?后之览斯编者,当知所以自励焉。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乌孙李玉峰谨序

原注:*吾师指刘思恭紫庵先生,有《长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