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蜡烛续集(1980—1992年)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语云:“麦出四月雨。”今春低温持续,风霾频仍,入夏及时得雨,田苗乃勃然兴之,喜而有作。
秦陇高原,滔滔孟夏,盼来时雨淋淋。任雾迷沟壑,烟绕山村,漫道明朝花重,关情是菽麦欣欣。听池畔,蛙声十里,闹尽黄昏*。清晨,披衣负耒,将有事西畴,远眺闲云。历几番风霾,几度低温。濯净梯田林莽,新绿泛,谁识艰辛?沉吟久,朝霞满天,露湿衣襟。
一九八〇年五月
自注:老农言:雨后蛙鸣,庄稼必发旺;若雨后蛙声寂然,则庄稼必生病变。验之信然。
夏三虫并序
古人有诗云:“才得放脚眠,蚊虫虼蚤出。”夏收大忙,余深为三虫所苦,夜不能寐,戏为散曲一套,以抒愤懑。
[好时光]麦出火焰山,红莲开长夏。薰风吹肥了杏子,暑气蒸熟了西瓜。绿树荫浓,赖骤雨时喷洒。
[快活三]蕃长生息此时佳,想不到害人虫儿也欢喜煞。阳湿的旮旯,污水洼,那粪坑正好把蛆下。
[泼无赖]别看它,金碧辉煌一身好披挂;别看它,趁时得势飞黄又腾达。论作风,卑鄙龌龊令人厌恶令人怕;论资历,严酷的时节何尝有过它!你看它,结伙成群,哪儿腐朽就往哪儿去,哪儿糜烂偏往哪儿爬,成天价追逐些啥?
[高高调]心窄狭,咀毒辣,寻隙觅缝入人闼。好容易安闲一霎,黄昏偏是它闹喧哗。把人气煞,把人笑煞。明知是来把血咂,高调儿还一个劲儿唱不罢。
[鬼精灵]北窗正高卧,径自登床榻,冷不丁将人咥几下。恨难消,痒难抓,何处搜查?揭衾翻衣找不到它。逮几个跑不动的白虱,代它受惩罚。
[奈何天]缺一样不成世界,细思量只得由它。良莠由来不会齐,万物天生有等差。若没些歹虫虫将世事胡搅打,怎显得黄蜂勤酿蜜,青蛙护庄稼!
[尾声]美景无多长,时序有变化。好运气休当作本领大,须提防玉露金风下!
一九八〇年于四幅山村
得玉峰《寄友》诗,次韵以答
耻在人前悲向隅,荆冠挈孥入山居。十年炼狱诗人老,学得橐驼种树书。
附:李玉峰《寄友》诗
长风吹我落天隅,身在乌孙国里居。数十年间边塞老,几行归雁一封书。
永遇乐·登兰州黄河新桥有怀玉峰*诸友
独倚危栏,故人何在?无限思绪。眼底黄河,九番曲折,毕竟东流去。既径积石,还排砥柱,滚滚浪涛谁拒?问长堤,垂杨十里,离情多少风雨!天山雪月,陇原衰草,零落酒朋诗侣。数十年间,风尘道上,呕尽肠断句。金波残照,江郎白首,叹息余生几许。觑桥面,匆匆过客,欢声笑语。
自注:*玉峰有“北度天山晓月残,八月风雪未觉寒”,“西临嘉峪云关迥,北度天山雪岭寒”等句;余有“千条秃岭连衰草,几处荒村傍断崖”句,故云。
寄友人
一九七五年,豫南特大洪水,故人效仁久无消息,疑其罹难。今忽接其来函,并赠余以诗,喜其健在,依韵和答。
十载乱离悲死生,滔滔洪水戚舆城。汩罗未敢投诗吊,梁月犹疑涕泗零。东峡扁舟留笑语,剑南古道沐霜风。记否杜甫堂前路,几树红梅照眼明。
附:赠赵宗理同志
田效仁
忠厚耿介一书生,风骚文彩冠静城。曲肱而枕不为苦,疏食饮水乐其中。身献教育沥肝胆,心滋桃李沐雨风。半生坎坷成过去,满目青山夕照明。
满庭芳·酬静宁县三十年教龄老教师座谈会①
紫气东来②,春风吹遍,青松瑞雪西岩③。喜逢佳会,文教聚华巅,漫话沧桑盛事,同握手,笑语声喧。十余载,风风雨雨,岂意有今天!年年,勤溉灌,呕心沥血,不避辛艰。盼鹏鸟展翅,桃李争妍。莫道仲舒白首,骐骥老,宁伏枥间?瞳瞳日,宏图四化,容我着先鞭。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自注:①时与尚德合填以应。②紫气东来:时北京召开五届人大四次会议。③西岩:静宁城西之西岩寺山,陇坂余脉也。“西岩积雪”为静宁八景之一。
十二大胜利召开后,有幸参加省优秀教师代表会
紫气东来映玉关,金风霜叶陇原丹。丝绸路上丝绸舞,瓜果城中瓜果繁*。六载艰程回国运,百年大计育英贤。敢言骥老思伏枥,容我征途先著鞭。
自注:*时甘肃省歌舞团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正在西欧演出。兰州素有瓜果城之称。
题静宁一中假山
移得文屏入泮宫,奔泉敲响石玲珑。莫言山水此间小,競起奇峰摩碧空。
一九八五年十月
戊辰孟夏应尚德邀与政协友人登静宁五台
一
南上层峦会俊游,陇原千里望中收。春风西度两行柳,紫气东来百座楼。绿野平畴歌廉范,金戈铁马赞吴刘。奇峰夕照胭脂色,莫在樽前话白头。
二
阿阳故址变荒丘,滥水滔滔去不留。守土此乡多壮士,出山依旧是清流。友情纵使历千劫,风雨终能共一舟。同建家园图四化,何期仙客写瀛洲。
游五台后,浚生有诗兴感,次韵以书所见
一
孟夏南山草木稠,乱云残雨滞神州。向西陇水终归海,试上顶峰看主流!
二
旧日亭台会旧游,旧游依旧是清流。人情自古恋乡土,少壮浪游归白头。
三
陇坂重重秃到颠,固穷有负好山川。缘何发客不发主*?应问国人休问天!
自注:*静宁人常说:“静宁发客不发主”。从前有许多山西、陕西、河南人在静宁都发了财,现今浙江人也在静宁发了财。
附:刘浚诗
戊辰仲夏,司老师邀静宁学界前贤登五台山,且有以诗记事,余闻而兴感,切事口号。
一
遥想当年草木稠,紫丁香气满神州。只今唯有乱坟冢,忍对山前水倒流①。
二
旧日亭台旧日游,旧游百感尽东流。诸贤若上旧游地,应叹十山九破头。
三
白头文友上青巅,眼底风光是陇川。何为困龙出鳖地,可能仰首问苍天②。
自注:①静宁谚云:“十山九破头,河水向西流,清官坐不住,赃官不断头。”言静宁是穷山恶水的苦地方。②静宁人常说:“咱这儿是困龙出鳖的地方。”
秋登静宁印刷厂文昌楼
古城何处慕容斋,三将祠堂没草莱。陇坂逶迤三百里,奇峰烟雨入楼台。
乘车过六盘山
云上飞车云下山,茫茫云海浪如绵。蓦然没入烟波里,细雨迎人过六盘。
自嘲
一生作嫁一生忙,针线赢来两鬓霜。老眼昏花灯下坐,犹为人补破衣裳。
冬日感怀
又是寒风入破庐,穷居闹市一身孤。老来日见知交少,秋去时摧百卉枯。功过任人漫指点,是非当面岂糊涂?纷纷霰雪云承宇,冷眼看他世道殊。
静宁竹枝词二十首
余师紫庵先生有《竹枝词》数首,以写静宁风情。此作以寄思怀,不敢言续。
一
黄土青山鬃发苍,暮年雅兴说家乡。酸甜苦辣成过去,留得风情回味长。
二
元日清晨宜出行,驴驹牛犊也欢腾。年年辛苦年年盼,爆竹声中又一程①。
三
新春社火庆年丰,俚曲村歌妙趣生。金鼓震天狮子舞,沿门挨户绰秋风②。
四
元宵街市闹喧哗,山里人家兴也赊。糜面明灯人一盏,开年时运卜灯花③。
五
红杏绽开墙外花,鸡鸣狗吠两三家。山中客至无他物,火燎烟熏罐罐茶④。
六
绿杨三月始垂堤,柳笛声中日向西。童稚不谙谐曲调,呜哇争作小儿啼⑤。
七
布谷声声催种忙,归来当午北窗凉。一盘苦苣兼新韭,浆水拌汤滋味长⑥。
八
端阳起早晓星明,杨柳梢头露水凝。一夜牧童兴致好,高山篝火响牛铃⑦。
九
山里人家苦乐同,婚姻丧葬事重重。邻翁今日修新院,清早呼儿去助工⑧。
十
一针一线情意长,鸳鸯枕上绣鸳鸯。迎亲彩轿街头过,俯首羞听夸嫁妆⑨。
十一
麦黄六月火云骄,赶趟花儿步步高。男唱女应无顾忌,几分幽怨几分骚⑩。
十二
麦收之后酬神忙,庙会一场连一场。土地庙穷神也小,写台灯影且王光1○。
十三
一鞭烟雨一鞭羊,日日山头路径长。乍暖还寒谁料得,毡袄一领挡风霜12○。
十四
滴答丁冬夜雨声,霜风古道骆驼铃。陇干地鄙少音乐,口口巧弹西部情13○。
十五
孟姜十月送衣寒,哭倒长城岂妄传?情寄纸裳情未了,千年哀怨在人间14○。
十六
黄土高坡产杂粮,一缸酸菜入冬藏。霜晨雪早炕头坐,暖老温贫糁饭香15○。
十七
一年辛苦一年忙,腊月方知是小康。欣喜年猪膘息好,乡邻同把肉来尝16○。
十八
剪刀彩纸巧经营,花草虫鱼随意成。最喜洞房花烛夜,鸳鸯飞上碧窗棂17○。
十九
家家送灶供饴糠,户户是非难细量。唯祝上天言好事,糊涂一点又何妨18○?
二十
葫芦河水带黄泥,八里桥头布谷啼。行遍神州喧闹地,淳风还在陇山西。
自注:①春节初一清晨,全村老少皆着新衣,敲锣鼓,驱牛羊马匹,出村朝喜神方向焚香跪拜,谓之“出行”。②社火中,狮子为吉祥威猛之象征。俗谓正月狮子入庄进户,可以驱逐疫鬼,盖古驱傩之遗,所至之家必以少量钱物资助,“绰秋风”即“打抽丰”也。③元宵节家家做糜面灯盏,入夜燃放,除供天地神佛祖先外,人各一盏,遍置房舍、井灶、粮囤,院落内外到处通明,视灯花之大小有无,以占当年之时运收成。④山区人喜以木柴火、小砂罐煮茶,称“倒罐罐”,客来必先以此招待。⑤农历三月末,柳条始垂,儿童拧嫩枝做柳笛,称作“咪咪”,遍村吹奏。⑥“拌汤”为静庄一带之特有饭食,用扁豆面拌成颗粒,下锅后调以浆水,酸爽适口而解暑气,再佐以野菜苦苣,殊有风味。⑦端午节前,牧童先积枯枝于山顶,端午日天未破晓,即驱牛羊上山,点燃篝火,曰:“点高高山”。清晨,家家采菖蒲、艾草,折柳枝插于门顶。⑧农村风俗淳朴,有互助传统。婚丧大事,同村人皆自动帮忙,称为“房下”;修院盖屋,皆携工具前来助工,东家仅管饭食,不付工钱。⑨绣花枕头顶是民间手绣工艺之精品。姑娘出嫁必以八幅枕头作为嫁妆,迎娶时置于轿车之后,供人观赏,以夸针工。⑩农村男女深受礼法约束,难得互表情意,惟收麦赶趟时,漫起花儿,则男唱女和,了无顾忌。1○昔日酬神庙会,实为群众之娱乐活动,穷村小庙演不起大戏,则演牛皮灯影,静宁方言谓“凑合,应付”为“王光”。12○从前农民虽养羊只,却只知以羊毛擀毛毡,毡袄,可叹!然毡袄既可当雨衣,又能御风寒,牧羊人身披一领,实甚得计。13○“口口儿”系用旧篦档自制之简易口琴,妇女多善吹弹,有自创之《房檐水》、《骆驼铃》等曲调,琅琅嗡嗡,凄怆动人,惜近年能者已少。14○农历十月初一,家家剪纸为裳,为祖先焚化,谓之“送寒衣”,而后,人们始能着棉衣,盖源于杞梁妻之故事也。15○板桥家书云:“贫寒亲戚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余谓糁饭亦然。俗云:“吃糁饭凭菜,”而以冬季腌制之酸黄菜最好!16○农村杀年猪后,必请邻里来家尝肉。同村谁家若无年猪,则必切送一方。17○妇女多善剪纸作窗花,春节及喜庆日,以之装饰房舍,质朴而雅致。18○腊月廿三日送灶君上天,供以怡糖,祝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盖人之愿望如是。家中是非,谁说得清,语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处家糊涂一点倒好,愿灶君(一家之主)亦能糊涂!一笑。
白全佐兄回大陆探亲,故里相会,喜吟以赠
一
雨雨风风六十年,故园重会鬓毛斑。乡音未改童心在,共话葫芦河水甜。
二
一杯浊酒说童年,兄弟深情隔海山。愿得神州成一统,春风万里庆团圆。
和尚德悼周永康先生原韵
淡饭粗茶甘困穷,一杯浊酒话严冬。百年庭陛亲身影,几度风云守学宫①。白马墓前愧爽约②,劳人泉下可休工?五更欹枕萦残梦,犹待先生破晓钟③。
自注:①周永康,静宁县中学门卫兼司钟,解放前夕,六〇年饥荒、文革武斗,先生皆在校坚守岗位。②先生逝世,余适因事外出,未得亲往送葬。③相与共事数十年,日日拂晓听先生钟声起床。